本台讯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彰显着崇德向善的中华文化底色。今天我要讲的就是咱村孝敬父母典型冯艳萍的感人故事……”近日,在鹿邑县贾滩镇王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白理事会”副会长李齐德正在为村民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道德文化宣讲。
李齐德退休前是一名人民教师,由于办事公道、德高望重,被村民推选为“红白理事会”副会长。在村民的掌声中,李齐德讲得格外有劲儿:“艳萍47岁了,嫁到咱村20多年了,公婆一个眼看不见、一个瘫在床,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养家,家里里里外外都靠她一个瘦弱肩膀扛着。这么多年,端茶送水、擦洗翻身,没听她抱怨过一句。”
李齐德以“孝老爱亲”为题,结合鲜活事例,运用动情质朴的语言讲述了本村冯艳萍精心侍奉患病公婆,用爱心和孝心挑起了这个特殊家庭重担的感人事迹。
冯艳萍的孝心感动了全村,多次被评“孝顺媳妇”“好媳妇”,成了道德文化建设的鲜活标杆。“冯艳萍的精神品质是家庭和睦的前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村党支部多年来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李齐德介绍说,现在全村人都在像冯艳萍一样的先进榜样学习,见贤思齐的氛围特别浓厚。
近年来,王统村积极探索创新,以党建为核心,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合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基层治理“强”起来,服务群众“实”起来。
风气好了,人心齐了,为让全村人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方便和温暖,王统村的法子是:织密一张网,党员沉下去。该村党支部把党建作为“主心骨”,让党员冲在前头,摸索出“网格化”治理的新路子,把服务真正送到村民炕头上、心坎里。
今年63岁的村民李玉云,由于腿脚残疾,其儿子离异在外务工,入夏以来受高温干旱天气,自家玉米地未能及时浇水抗旱而一筹莫展。在村网格员开展“敲门走访”行动中,得知其情况后,不顾酷暑炎热,迅速组织党员志愿者帮助进行浇水灌溉,确保秋粮增产丰收。
“李大姐,您家玉米都浇上水了,再加上这两天的下雨庄稼丰收应该没啥问题了,你就把心搁到肚子里吧。”网格员闫交通又一次来到村民李玉云家中回访,手里还带着刚从镇里捎来的降压药。看着满头大汗的网格员递上的药品,李玉云高兴地拉过王学兴的手说:“多亏你们的帮忙,地里干旱的事也解决了,药也不用我跑远路买,真是比亲人还贴心。”
据了解,王统村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深化“一网统管、一格多能”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全村划分为6个网格,网格员充分发挥信息员、服务员、宣传员、矛调员、协管员等作用,深入网格了解群众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
在新时代的乡村治理中,网格员作为基层工作的“服务触角”,不仅承担着社情民意的收集与反馈任务,更是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为解决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办事不便的问题,村党支部积极打造“贴心代办”服务品牌,网格员为特殊群体提供代缴医保、证件办理等上门服务,让特殊群体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人心暖了,劲儿也往一处使。村里要发展,离不开在家的乡亲们实干,也离不开在外打拼的游子们支持。王统村瞅准土地优势,向在外乡贤递出“橄榄枝”。乡贤们带着项目、带着乡愁回来了:金属制造厂、箱包加工点建起来了,1000多亩地流转起来搞规模种植,中药材、大棚蔬菜这些特色产业红红火火。300多名乡亲在家门口就了业,腰包鼓了,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0多万元。
收入增加了,村民对生活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经过村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开展的环境整治行动,村容村貌整洁美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王统村党支部书记王学兴说,通过开展各类文明志愿服务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营造了互帮互助、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围,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持久活力。
“下一步,王统村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不断探索创新治理模式和方法,全面提升服务群众的工作效率,让‘党员、干部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真正坐到老百姓的板凳上,想到老百姓的心坎里,干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实现党群关系和服务群众的‘零距离’。”王学兴表示。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朱凡 通讯员 孙高峰 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