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讯 “今天去俺大孙子家吃饭,这小孙子媳妇说做好饭了,非让我去她家吃,争来争去,怪‘烦’人嘞。”这幸福的“烦恼”发生在鹿邑县高集乡老君堂行政村五世同堂的王业田家中。
今年93岁的王业田育有三个儿子,本来老人的生活起居有三个儿子照顾,但前些年他的大儿子因病导致行动不便,孙媳妇刘晓燕、朱小丽妯娌二人便替公爹尽孝,承担了照顾爷爷的任务。
“累,但值得!作为一名老子故里人,尤其是我们老君堂村的人,更应该把‘道德’刻在心里。”刘晓燕、朱小丽妯娌二人的朴素心声,也道出老君堂村非同寻常的来历。
据村民讲述,春秋时期,老子在西游讲学时路过此地,在这里临时落脚休息,村民热情好客,争相端茶倒水。老子便有意在此停留,当地的百姓们纷纷聚集在此听老子讲道传学,后老子又多次来此地讲学并兴办学堂,“道法自然”“上善若水”“为而不争”“尊道贵德”等道家思想,在此代代相传。后人为了纪念老子,故取名“老君堂”,后来由于历史变迁,老君堂村改名为“新王村”。据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昌文介绍,自2017年以来改回原始村名“老君堂”,就是为了让村民们继续感悟、传承老子的道家文化。
百善孝为先。在老君堂村,像刘晓燕、朱小丽一样的好媳妇还有很多,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德孝家风是乡村文明的基石,一个个小家的美德,汇聚起来,便会使整个社会向上向善,新风扑面。” 王昌文十分感慨。
老君堂村下辖老君堂、小王楼、杨树刘、訾楼4个自然村,现有496户2049人,耕地1975亩。新时代以来,老君堂村在党支部的引领下,接续奋斗实现“三步走”。
第一步,一起奔小康。争取项目资金,将全村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现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高标准建设村卫生室,配齐配强医务人员;引入民营医院,享有医保报销政策,有效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持续强化教育,村内现拥有小学1所,幼儿园2所,让大伙儿在家门口就享有优质教育。发展特色产业,优先保障贫困人口就业,确保持续稳定脱贫……村民富了,村每年也有了2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
第二步,生态更宜居。老君堂村内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坑塘,由于缺乏有效管理,水质逐年恶化,沿塘边栽植着品种庞杂、大小不一的树木,杂草丛生,依塘的住户苦不堪言,村民也颇多怨言。“村‘两委’多次商议,统一思想坚决整治,但在方式上,我们充分考虑后续的管理问题,那就是党支部不能大包揽,要多元化参与。”村党支部书记王昌文说,就是充分调动老君堂的主人翁意识,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主义精神找回来。
按“四议两公开”一套流程走下来,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被充分发挥出来,水净了,村绿了,景美了……共同探索出“支部牵线、党员带头,乡贤捐资、村民出劳”老君堂人居环境整治模式。
“垫路是小事,党员就该冲在前!”今年48岁的党员王现廷,是老君堂村青年突击队的一员。一次,他路过村里的一条小道,发现下大雨时把路肩冲塌了。他二话没说,自己找车拉了十几车土,把坍塌的路肩垫好,确保村民安全通行。“我们村现在优美的环境,离不开大伙儿的共同努力,我尽了应尽的义务,在我们村,无论是谁看到都会像我一样把路垫好!”王现廷说。
第三步,生活有品质。“美好生活,不光是物质层面的富足,还应是精神层面的公序良俗,善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新风,破旧俗。”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王昌文借助暑期的有利时机,为返村的大学生讲起文明新风课。“我的女儿、女婿是在务工期间认识的,彼此看重人品,彼此欣赏,属于自由恋爱。”
当女儿将自己的情况给王昌文说后,他很是高兴,毕竟女大当嫁,自己主动说,一定很中意。女婿家虽是淮阳区的,但离得不远,家里的情况很好打听。一番了解,让王昌文倒吸一口凉气:女婿家境十分一般,借了不少钱,勉强为大儿操办完婚事,为早些还债,老两口头发都愁白了。如此家境,别说婚房、婚车,估计连基本的家具,象征性的“三金”都成大问题。
又是一番思想斗争,王昌文想着自己这代人的婚姻观,“人品和感情第一,只要肯干,啥都会有”。
“结婚的时候,我们一分彩礼没要,又倒给2万块钱让他们置办家当。他们初六结婚,初七时我又叫他们把拿来的礼,给人家退回去,想给他们省点钱。”提起往事,王昌文欣喜他当时的抉择,如今,女儿、女婿在郑州打拼,事业有成,有房有车,孩子争气,成绩优异,家庭幸福美满。
近年来,农村婚丧嫁娶刮起攀比之风,老君堂村概莫能外。像村里办白事,都是“烟酒两顿饭,锣鼓闹两天”,少一个环节就被说是“不孝顺”,很多家庭有苦难言。
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红白事理事会,制定移风易俗村民公约,“烟酒不上桌,只吃一顿饭,锣鼓敲半天”,随份子每次不超过100元,宴请的标准一桌低于200元,一家只能去一个代表。……“这样下来一场白事差不多能省1万元,原来花费两天时间,如今不到一天就全部结束。”村红白理事会成员王义贤说,这正是“不办满月不过寿,升学参军不宴请;村会料理红白事,勤俭节约人人赞!”
老君堂村文明村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束亮光。老君堂村以党建为引领,在乡风道德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每年开展“五美庭院”“乡风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文明新风示范家庭。这些身边的典型故事,让村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营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从孝亲敬老的家庭故事,到党员冲锋的红色身影,再到红白事简办的文明公约……老君堂村以党建“绣花针”穿起乡风文明“千条线”,用润物无声的力量,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精神底色”。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