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烟农的三十年坚守与传承

2025-05-15 14:29:38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在湖北保康县歇马镇东坪村,53 岁的烟农谢德成与烟田相伴已整整三十个年头。从青葱小伙到鬓染霜雪,种烟不仅是他谋生的手段,更成为其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他的青春、梦想与对土地深沉的眷恋。岁月沉淀的农

在湖北保康县歇马镇东坪村,53 岁的烟农谢德成与烟田相伴已整整三十个年头。从青葱小伙到鬓染霜雪,种烟不仅是他谋生的手段,更成为其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他的青春、梦想与对土地深沉的眷恋。

岁月沉淀的农耕智慧

烟叶种植工序繁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照料。三十年来,谢德成在烟田的土地上摸爬滚打,将耐心与毅力淬炼成金。每年四月,当别家还在为农忙做准备时,他早已带领家人开始翻地整田,撒肥料、覆地膜,等待烟苗移栽。日复一日的劳作,背篓在他的肩膀上压出两道深深的痕迹,可每当看到健壮的烟苗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他的眼中便满是欣慰。

(图为谢德成在自家烟田起垄覆膜)

妻子常打趣:“老谢待烟苗比待儿子还精细。” 这话不假,在谢德成眼中,这些细若发丝根须的烟苗,就像襁褓中的婴儿,离了人的精心呵护便难以存活。五月骄阳似火,他背着四十斤重的喷雾器穿梭在垄间,小心翼翼地避开烟叶,确保农药均匀喷洒。即便农药水顺着后背流下,在后背画出一道道盐渍,他也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庄稼汉的骨头,是让日头淬出来的。” 这句挂在嘴边的话,正是他三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的真实写照。

寒来暑往的坚守身影

夏日的夜晚,烟炉的砖墙总是发烫。谢德成守在炉边,密切观察着火候,烟气顺着木梁游走,将周遭的空气都熏成了微黄,为了保证烟叶烘烤质量,他常常半夜惊醒,顾不上披上外衣就跑到烟炉前查看温度,及时添柴。月光洒在门前的烟田,微风吹动着烟叶,他望着这熟悉的景象,内心满是宁静与满足。

入秋前的夜晚,是抢收烟叶的关键时期。谢德成和妻子总是摸黑劳作,露水浸透了鞋袜也浑然不觉。妻子鬓角沾着枯叶,笑着调侃:“当年你说种烟养家,可没说要把媳妇当骡子使。” 月光映照着她眼角的皱纹,那笑容比新烤的烟叶还要温暖动人。

时代浪潮中的农耕情怀

如今,谢德成的儿子在城里做机械工程师,时常向他讲述现代机械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便利。确实,拖拉机的轰鸣声已在这片土地上此起彼伏,大量机械的使用让种烟变得快捷省力。但谢德成却依然对传统农耕方式情有独钟。他蹲在地头,看着蚯蚓在腐殖土里拱出蜿蜒的轨迹,总会感慨:“蚯蚓离了烂泥打挺,可终究要沉下去的。” 在他心中,土地与农人之间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羁绊,那是机械无法替代的。

(图为烟草技术员指导谢德成开展烟叶移栽场景)

看着新买的拖拉机剖开黑油油的田地,蛰伏的草籽与越冬的虫卵重见天日,那种万物更始的生机,总能让他回想起三十年前初入烟田时的热血与憧憬。妻子在垄上撒着肥料,扬起的轻烟裹住她发间的银丝,这一幕恰似三十年时光从指缝间悄然流逝的缩影。

三十载春秋,谢德成用双手在烟田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他的坚守,不仅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更是一位普通农人对土地最质朴、最深厚的热爱。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他的身影或许显得有些固执,但正是这份固执,让我们看到了农耕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梁登洲)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