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载坚守一片金叶情

2025-05-13 13:38:38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清晨7点,薄雾笼罩的山东潍坊诸城烟区,一个清瘦的身影已出现在田埂上。他蹲下身,目光专注地扫视着每一株刚栽下的烟苗,仔细观察着叶片色泽与茎秆姿态,通过细微的生长迹象分析它们的缓苗进度——这是55岁

清晨7点,薄雾笼罩的山东潍坊诸城烟区,一个清瘦的身影已出现在田埂上。他蹲下身,目光专注地扫视着每一株刚栽下的烟苗,仔细观察着叶片色泽与茎秆姿态,通过细微的生长迹象分析它们的缓苗进度——这是55岁的李焕波每天雷打不动的“巡田仪式”。

图为:李焕波(右)向烟农现场演示新式移栽机的操作方法

李焕波是山东潍坊诸城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程戈庄烟站的一名普通技术员。1992年中专毕业后,他就一头扎进烟叶生产一线。寒来暑往32年,他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这片土地,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基层烟草人的责任与担当。

夜灯守初心:服务烟农的急先锋

“叮铃铃——”,2024年9月的一个凌晨1点,急促的手机铃声将正在烟站值班的李焕波从睡梦中警醒,听筒里传来舜王街道尚沟河村烟农孔庆军焦急的声音:“李师傅,我的烤炉自控仪出故障了,这可怎么办啊!”

此时,窗外大雨如注,狂风呼啸。自控仪作为烟叶烘烤设备的“大脑”,一旦故障,炉内温湿度就会紊乱,无法执行既定的烘烤曲线,极有可能导致整炉烟叶报废。孔庆军心急如焚,在走投无路之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焕波。

挂断电话,李焕波没有丝毫犹豫,披上雨衣,抓起工具箱就冲进了雨幕。赶到孔庆军家的烤房时,李焕波浑身早已湿透,雨水顺着衣角不停地往下滴。他顾不上擦拭,立刻开始检查设备。昏暗的灯光下,他专注地盯着自控仪,熟练地排查故障点。经过一番仔细检查,确定是自控仪的核心部件损坏,需要更换。

李焕波二话不说,又冒雨返回烟站取来备用的自控仪。再次回到烤房时,他的双手已经被雨水泡得发白,但他依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更换工作中。接线、调试、校准……每一个步骤都严谨细致。终于,在凌晨3点多,自控仪恢复正常运行。

“李师傅,太感谢您了!要不是您,我这一炉烟叶可就全完了!” 看着重新正常运转的烤炉,孔庆军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住李焕波的手说。

图为:李焕波(左)面对面拜访烟农

这样的故事,在李焕波三十二年的基层工作生涯中,只是冰山一角。对他来说,烟农的事就是天大的事,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烟农有需要,他都会第一时间出现。他常说:“烟农们靠种烟养家糊口,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他们种得安心,收得放心。” 正是这份对烟农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让他在基层岗位上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烟农服务”的初心。

创新攀高峰:技术革新的攻坚者

在烟叶生产中,豆饼发酵肥料是提升烟叶品质的关键。然而,传统的发酵方式靠覆盖薄膜保温保湿,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温湿度难以控制,发酵效果参差不齐。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烟农和烟站技术员们,也成为了李焕波心中的一块“石头”。

“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高效、更便捷的发酵装置呢?” 带着这样的想法,李焕波开始了漫长的研发之路。白天,他在烟站和烟田之间奔波,处理日常工作;晚上,他就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实验室”,查阅资料、绘制图纸、制作模型。

为了找到合适的材料,他跑遍了周边的建材市场;为了测试不同设计的效果,他反复进行试验。有时,一个数据的偏差就需要重新调整整个设计方案。面对一次次的失败,李焕波从未气馁,他总是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李焕波终于研发出了折叠式豆饼发酵温湿度控制棚。这个装置自带滑轮,能够自由移动,方便在不同场地使用;加装的温湿度感应装置和排风系统,实现了温湿度的实时监控和精准调控。更让人惊喜的是,该设备操作简单,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以往需要2-3人进行的豆饼发酵、揭膜、翻堆工作现在只需一人即可完成,节省了大量用工成本。按现用工行情每天120元计算,100亩农场在整个豆饼发酵期间能节约1000余元。“李师傅研发的这个装置,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以前发酵豆饼又累又操心,现在轻松多了,效果还好。” 烟农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李焕波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豆饼发酵带来了全新变革,展现出了善于钻研、勇于创新的可贵品质。在他看来,技术创新永无止境,只有不断探索,才能为烟叶生产注入新的活力,让烟农们获得更好的收益。

薪火传匠心:无私授艺的引路人

在烟站,李焕波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李师傅”。这个称呼的背后,是大家对他精湛技术的敬佩,更是对他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

图为:李焕波(左)向年轻技术员浇水育苗技术

从事烟叶技术员工作不久的李国新,在技术指导方面经验不足。去年,他包靠的舜王街道社区大焦村烟农李淑民家烟叶大田在管理中期,因降水量过大,叶片出现了黄花、焦尖、焦边等症状。李国新一时拿不准是病害还是缺钾,心急如焚的他想到了向李焕波求助。

李焕波了解情况后,立刻赶到烟田。他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烟叶的症状,又查看了土壤情况,很快判断出是钾肥淋溶导致的缺钾症状。他马上组织人员为烟田补充钾肥,没过几天,烟田的症状就立竿见影地消失了。

解决完问题后,李焕波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耐心地向李国新传授生产技术。他详细解释了如何区分病害和缺钾的症状,从叶片的颜色、形状变化,到发病的规律和特点,都一一讲解。还手把手地教李国新如何根据不同的症状对症下药进行解决。

在日常工作中,李焕波更是将助力年轻同志成长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工作之余,他经常利用自己的私人时间给年轻同志“加餐补课”,为他们答疑解惑、传授经验。他把自己三十多年积累的基层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从烟叶种植的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再到烟叶烘烤、分级,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细致入微。

“李师傅就像一本活的教科书,跟着他学习,我们能少走很多弯路。”年轻的技术员们感慨地说。李焕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对同事的无私帮助。他深知,只有让知识与经验的火种在烟田间代代相传,才能让烟叶生产事业不断地发展壮大。

32年,足以让幼苗长成参天大树,让青丝染上霜白。李焕波却坚守初心,始终如一,用脚步丈量烟田的每一寸土地,用双手守护金叶的每一次生长。那些风雨中抢修的夜晚、图纸上反复勾勒的线条、田埂边语重心长的教导,都化作了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注脚。(郑海峰、李嘉琦)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