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宗宽 王娟
一束光,经过棱镜的折射,能展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这些色彩与光学元件相遇,给人们带来更智能的生活方式。9月26日,在中光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阳信臣路厂区的整机整装生产线上,晶莹剔透的光学元件经过流水线上的精密加工,最终成为一台台精致的投影机。随后,这些投影机将会销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欧美等国际市场。
近年来,南阳市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推动企业实现“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公铁水空”立体交通网加速织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全省率先突破1000公里;A级物流企业达48家,位列全省第二,南阳作为国家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集聚效应愈加明显……南阳经济社会发展迸发出无限活力,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89.83亿元,同比增长6.3%。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南阳如何成为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十四五”期间,南阳市抢抓机遇,聚焦省委“1+2+4+N”目标任务体系,紧盯“三区一中心一高地”战略定位,纵深推进“五聚五提”工作抓手,持续突破蝶变。
——持续强链壮群,培育重大产业集群。
在内乡县,牧原集团和联邦制药强强联合共同建设的河南联牧兽药项目已进入关键阶段,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0亿元;在方城县,以河南瀚瑞特轴承有限公司为龙头,基本形成了“轴承钢管(锻件)、轴承滚动体及配件、轴承、整机装备”的产业链,成为省内第二个轴承制造集聚地……南阳市聚焦绿色食品、电驱防爆、新能源装备、超硬材料、中医药等优势产业,依托链主企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高辨识度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在南阳2.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公铁水空”立体交通网正加速织密——机场改扩建如火如荼,内河航运破浪推进,物流园区昼夜繁忙,高速公路纵横交错。
南阳坚持“公铁水空”协同发力,破除高效联通的基础设施制约;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力争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低于全国1个百分点。为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南阳破壁垒、提效能,提升经营主体活跃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纵深推进50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强化要素保障,不断提升办事便利度和企业满意度。
——传承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中医药强市步伐。
近年来,南阳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阳时“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的殷殷嘱托,锚定“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的定位,统筹做好“医、药、文、科”四篇文章,奋力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两地一都”。持续推动仲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日益提升国内外影响力;探索“防治康养”南阳模式,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城市;特色诊疗、医养、康养、药膳等新业态发展迅猛,上榜中国中药产业综合实力30强城市。
——厚植生态优势,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
在扛牢政治责任,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同时,南阳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业兴人和、民富市强的绿色发展之路。
深入推进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绿色食品、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抢滩布局,“风光水火”“源网荷储”能源体系加速构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数量持续增加。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南阳正全力以赴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河南擘画的宏伟蓝图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转化为生动实践,奋力开创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