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会东俯身于工作台前,轻转手柄,锋利的钻头缓缓降落,在一张薄纸上轻盈旋转。机器轰鸣的车间仿佛被按下静音键,围观者屏息凝神——当钻头抬起,纸面只留下一枚完美圆孔,垫在下面的手机屏幕上残留着些许纸屑,拂去,光洁如初。
9月28日,在位于郑州高新区的郑纺机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加工制造部车间,钳工高级技师李会东的这场“削纸不触屏”绝活,让我和前来实习的几名机械专业研究生惊叹不已。“我们产业工人没有捷径,就是靠千万次的练习,练出肌肉记忆。”李会东搓了搓手,眼神里透着匠人的专注。
李会东是位“85后”,可他在30岁就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4岁就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走进设在加工车间的“李会东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几名年轻人正围着电脑讨论。这是一个零件抛光设备的模型图,“传统生产中,我们常用人工抛光提升零件表面光滑度,不仅效率低,而且抛光效果一致性不强。”李会东指着图样介绍,这种抛光装置一次可以装夹32件零件,是原来工作效率的8倍以上。
筒体外圆磨削装置、自定心中心架……目前工作室已完成168项创新攻关,获24项国家专利,为企业降本增效超千万元。
走进生产车间,一台大型装备引人注目。“去年,我们自主研制的全球单线单釜最大产能绿纤生产线在用户现场成功开车,填补了国内在大容量莱赛尔纤维装备生产领域的空白。今年,该生产线技术水平再次升级。”李会东言语中带着自豪。
莱赛尔纤维是绿色、环保新材料,其装备国产化直接关系到国家纺织产业链的安全。在攻关过程中,一个关键密封结构件一度难以达到“不得滴水成线”的严苛要求。“我们回到最原始的手工研磨。”李会东伸出手掌说道,正是凭着这双手,他们实现了完美的“滴水不漏”。
雨后初晴,漫步郑纺机园区,主干道两侧路灯杆上悬挂着优秀员工照片。“这位是我徒弟杨庆源,96年的,现在是省技术能手……”李会东说,工作室已累计培养出50余名生产技术骨干。
国庆中秋假期,郑纺机生产线依旧忙碌,李会东和同事正忙着攻克一道道技术难题。他们就像坚固的螺丝钉,牢牢铆在中国制造的庞大机体上,在毫厘之间托举着中国创造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