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制造的时代浪潮中,一支由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的师生组成的科研团队正在用创新技术改变传统玻璃制造业的面貌。由学院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统筹、赵成凤和肖正两位老师指导,五名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的“智垛先锋”团队,历时两年成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智能玻璃堆垛机,实现了从理论创新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突破。

这支跨学科团队汇聚了工业机器人、智能网联、家居设计等专业的优秀学子:工业机器人专业的邓竣予负责结构优化,张靖童专注设备外观人性化设计与操作界面优化,张如兴攻克AI视觉算法,骆森完成控制系统集成,冯稚皓负责项目管理和市场推广。在赵成凤和肖正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实验室资源和产学研平台,将课堂所学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研发过程充满挑战。团队成员张靖童回忆道:“在最艰难的液压系统调试阶段,赵成凤和肖正两位老师连续三周每天陪我们工作到深夜,指导我们解决了压力不稳的技术难题。”而负责 AI 算法的张如兴则表示:“赵成凤和肖正两位老师带领我们走访了十余家玻璃企业,收集了上万张玻璃图像数据,这才训练出高精度的识别模型。”这款智能堆垛机集成了三大创新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光谱视觉系统实现±0.2mm的定位精度,自适应智能抓取系统可处理2~20mm不同厚度的玻璃,以及预测性维护系统可提前48小时预警设备故障。实测数据显示,设备使堆垛效率提升50%,破损率从行业平均5%降至0.5%以下,能耗较行业主流传统堆垛设备降低 30%。

目前,该技术已申请专利14项,获得2025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并与信义玻璃、福耀集团等龙头企业达成产业化合作协议。更令人欣喜的是,研发过程中产生的3项技术创新已被转化为教学案例,纳入学校机械工程和人工智能专业的课程体系。
“这个项目充分体现了产教融合的育人价值。”赵成凤老师表示,“学生们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培养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团队负责人邓竣予补充说:“我们正在筹建产业化公司,希望将这项技术推广到更多制造业领域。”
该项目的成功展现了高校创新力量如何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为新时期人才培养提供了生动范例。随着首台设备即将在长三角某大型玻璃生产基地投入运行,这支师生团队正用创新实践书写着科技报国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