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清晨,在青岛壮丽的海上日出见证下,首届中国作家与全球翻译家“译研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迎来历史性时刻。国际写作中心会长赵晏彪先生作为活动总策划,庄严宣读了这份凝聚东西方文化共识的倡议书,现场作家代表们以热烈的掌声响应,并郑重签署姓名。
著名作家陈奉生动情表示:“这一刻必将载入文化交流史册,期待'译研汇'成为延续文明对话的永恒品牌。”美国汉学家谭嘉煦教授高度评价:“尽管是首次举办,但活动搭建的作家——译者对话平台极具开创性。我们不仅达成了多项共识,更建立了珍贵的跨文化友谊。”
作为“译研汇”的创作者与译者,我们共同倡议:
万译开河——人类文明传灯计划倡议书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张宏森在会见来华出席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的8位外国作家、汉学家和文学组织负责人时表示,“中国作协高度重视与世界各国文学组织、作家、汉学家的交流合作,大力推动作家的交流互访和作家作品的互译,以文学的方式不断加深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相互理解与欣赏。”
我们作为作家翻译班“译研汇”的创作者与译者,身处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性时刻,肩负着中国文学促进“东西文化融会交流,让心灵相通”的使命,在此共同倡议:
破除文化壁垒,构建创作——翻译人类命运共同体创作。作家主动开掘文化基因密码。比如,《红楼梦》诗词哲学;“江湖”的双重语境等,为译者提供文化解码指南;而译者深耕文本精神内核,比如,解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维度,在信、达、雅动态平衡中实现艺术的涅槃重生。
革新范式,锻造文明互鉴先锋实战。通过作家主导的“译研社”这个平台,破解“逍遥境界≠rivers and lakes”类文化迷障,双向赋能作家融汇多语思维营养,译者赢得风格再造的创造性主权。 响应时代,构筑文明对话新生态,为国家战略筑基。精准传译“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使其成为跨文明公约数。为文学出海护航,建立创作翻译实时对话机制,杜绝“村上春树式韵味流失”。
以创建“创作翻译译研社”为行动纲领,实现全流程协作,疏通作家、译者、读者路径,共铸“文明活体经络”,启动“丝路文学互译计划”输出当代中国经典。作家翻译班译研社,不仅是技艺磨砺,更是跨文化实践的履新者。让我们以笔为桥,将文字转换升华为文明基因的转译,使中国智慧成为人类文明的友谊之桥和坐标。
让我们的作品秉持“真话铸魂、风骨立身、天地为境、时光作证”的创作初心,用真诚的文字穿透文化隔阂,以思想的锋芒触动人类共鸣,让每一个故事都能在世界读者心中生根发芽,绽放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杨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