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经济业态的蓬勃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尤其是外卖员群体,逐渐成为城市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一群体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传统服务体系难以有效覆盖。在此背景下,职工驿站作为一种服务劳动者的重要载体,亟待从传统的“基础服务点”向“多元共建平台”转型,以满足各方需求,实现互利共赢。
在此背景下,在成都市总工会的指导下,新都区总工会、成都市劳动领域社会组织联合会、新都区正因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支持下,新都区金东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实施第三届成都市总工会联系引导劳动领域社会组织“工”益创投活动——“三方携手·融情服务”外卖员关爱项目。本项目基于深入的需求调研,精准识别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低成本就餐、子女教育、工作喘息和健康保障等方面的核心需求,同时有效对接了高校学生的志愿服务需求以及社区的基层治理需求。以“正因有你”职工驿站作为实际载体,创新性地构建了"社区-外卖员-大学生"三方互益的服务模式。该模式突破了传统职工驿站单一服务功能的局限,通过系统性的平台搭建和资源整合,推动职工驿站的转型升级,形成了传统的被服务者与服务者之间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机制。
为深入贯彻《四川省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工作方案》要求,新都区总工会按照“六有”标准已在全区建成并运营124个职工驿站,切实履行工会“娘家人”职责。
随着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尤其是网约送餐员规模持续扩大,新都区新都街道正因社区联合工会职工驿站因毗邻西南石油大学美食后街,成为区域内外卖员高频聚集的“服务热区”。然而,该群体因高强度、高流动性的工作特性衍生出多元需求:一是低成本就餐需求:由于时间紧、配送量大,便捷、营养均衡、价格合理的餐饮服务成为网约送餐员的刚需;二是子女教育需求:送餐员工作地与居住地的分离现状,使其子女在家庭陪伴、课外辅导以及兴趣爱好培养等方面存在显著需求;三是工作喘息需求:高压快节奏下,需心理疏导与生活平衡支持;四是身体健康需求:长期骑行与不规律饮食导致职业病风险高,需健康监测与知识普及。传统职工驿站服务多以“单向供给”为主,难以实现精准对接与可持续服务。
在此背景下,新都区总工会联合正因社区、西南石油大学等多方主体,于2024年11月启动“三方携手·融情服务”外卖员关爱项目,探索“社区-外卖员-大学生”三方互益的服务模式,推动职工驿站从“基础服务点”向“多元共建平台”转型,以破解新就业群体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本项目以“需求导向、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为核心,通过结构性嵌入与精准化供给机制,实现了职工驿站从"基础服务点"向"多元共建平台"的功能转型,形成了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社会服务创新模式通过“平台搭建-精准服务-品牌传播”三阶段推进,构建“需求响应-资源联动-价值反哺”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具体实践如下:
(一)搭建三方联动平台,激活服务内生动力
本项目启动阶段,通过“协作机制碰头会”整合新都区总工会、新都街道、正因社区、西南石油大学学生社团、餐饮商家等多方资源,组建“社区-外卖员-大学生”多方联动工作组,明确职责分工与议事规则。同时,针对新就业群体社会支持网络薄弱、志愿服务精准度不足的痛点,创新性构建“社工统筹+志愿执行”双轨运行机制:专业社工筹服务设计与志愿者培训,志愿者助力服务实施,再结合“高校定向招募+社区公开招募”双轨路径及“线上社群裂变+线下驿站驻点”双线模式,建立成100余人的“正因有你”职工驿站志愿者队伍,并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并将每周四、五固定为驿站志愿服务日,形成常态化、可持续的服务支撑网络。
(二)聚焦核心需求,实施五大精准服务计划
1.就餐减免计划:以“参与治理”换“实惠服务”
建立“社区治理参与-积分兑换”双向激励机制:鼓励外卖员在跑单途中担任社区“流动哨兵”,通过“随手拍”反馈环境卫生、安全隐患等问题,经“发现问题-群上反馈”流程累计积分,兑换就餐减免券。其运行遵循"贡献-回报"平衡法则,截至目前,已开展就餐减免券发放活动4期(发放285张)、暖“新”暖胃早餐计划7期(提供395份)、暖“新”热饮和爱“新”果盘78份,通过积分体系打通社区与外卖员互益的转换通道既提升了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又切实降低了外卖员就餐成本。
2.子女教育支持计划:以“双向服务”解“陪伴难题”
联动大学生志愿者,依托职工驿站场地开展假期托管、兴趣课堂、城市研学等服务,覆盖外卖员子女成长全场景。已开展教育支持服务4次,服务120人次。并开展了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女工部发起的“爱暖童心”2025年"六一"儿童节关爱服务活动,此活动在四川省总工会、成都市总工会的支持下服务15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家庭。既一方面得以有效缓解解决了骑手“工作-陪伴家庭”时间冲突问题,另一方面则又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平台,提供了深入一线、感知一线的社会实践平台。实现“外卖员得实惠、大与大学生长才干”志愿者的双向共赢。
3.职工驿站志愿计划:以“专业赋能”促“三方共融”
志愿者队伍围绕外卖员实际需求开展服务与赋能,内容涵盖心理疏导、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领域。例如,法律专业大学生志愿者为外卖员普及劳动权益保障知识,社工专业志愿者提供情绪调节技巧指导,切实提升服务专业性。本项目实施以来,已开展志愿服务2次,覆盖外卖员生活、工作全场景。更值得关注的是,服务过程中,外卖员群体逐渐从“被服务者”转变为“主动服务者”,在展现社会责任的同时,更印证了“服务反哺”的良性循环——如。
“饿了么骑手梁浩,通过参与职工驿站健康服务接受急救知识培训并领取应急包,在2025年6月5日的交通事故中,凭借所学技能为受伤老人及时处理伤口,其善举获川观新闻、成都市总工会官网等媒体报道。”
饿了么骑手梁浩,通过参与职工驿站健康服务接受急救知识培训并领取应急包,在2025年6月5日的交通事故中,凭借所学技能为受伤老人及时处理伤口,其善举获川观新闻、成都市总工会官网等媒体报道。梁浩的行动不仅展现了外卖员的社会担当,更印证了“服务反哺”的良性循环:工会为骑手提供培训与物资支持,骑手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推动“社区-外卖员-大学生”三方从“单向服务”走向“共同治理”。
4.阵地服务提升计划:以“功能拓展”强“关怀温度”
优化驿站硬件设施,设立安全用品借用点,提供头盔、手套等骑行装备,为外卖员发放骑行安全包、急救医药包;同时,联动新都区人民医院、新都区香城应急救援中心,开展健康服务与心理服务2次,。通过急救知识教授、包扎技能培训服务82人次;邀请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喘息服务1期,服务25人次;发放骑行安全包(含护膝、手套、面罩等)、急救医药包(含消毒湿巾、碘伏等)180份,全方位覆盖外卖员安全、健康、心理需求,营造“外卖员友好”社区氛围。
5.短视频延伸服务计划:以“多元视角”扩“社会影响”
以“我眼中的外卖员”为主题,联合社会各方主体拍摄2条短视频,通过社区、家属、志愿者等多元视角展现外卖员真实生活与职业价值。同时,构建“电视+新媒体”全媒体传播矩阵:参与录制的成都市“工到自然成”节目于2025年4月17日在CDTV-2及成都市总工会视频号播出,达转载1.1万次、点赞2400余次;“爱暖童心”2025年"六一"儿童节关爱服务活动获全国总工会微信号、成都市总工会官网及微信公众号重点报道,有效提升社会公众对外卖员群体的了解理解与认同尊重。
本项目实施以来,通过“三方联动、精准服务、品牌传播”的创新实践,实现了职工驿站服务效能与社会影响力的双提升:
(一)直接服务产出
本项目实施以来,形成了较为显著的服务规模效应。通过实际动作有效回应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低成本就餐、子女教育、工作喘息和健康保障等方面的核心需求。累计开展20余场活动,服务1200余人次,动员228名外卖员加入工会组织。
(二)平台协同构建:多元主体嵌入式治理网络
本项目构建了"1+3+N"的立体化服务平台架构,即以职工驿站为核心载体,联动社区、高校、外卖平台三方主体,吸纳餐饮商户、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等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助力服务落地。
(三)模式创新突破:服务生态系统的重构实践
一是服务模式创新,激发多方参与活力。通过“社区搭平台、外卖员参与治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互益机制,推动形成"受益者-参与者-主导者"的角色转换路径,形成“服务-认同-参与”的良性循环。这些创新使项目具备了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内生动力,突破了传统服务项目依赖外部投入的局限。外卖员从“被服务者”向“主动服务者”转变,形成“服务-认同-参与”的良性循环,为工会服务新就业群体探索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可复制路径。
(四)服务效能跃升:精准化供给的实践典范
二是服务效能提升,满足多元需求。通过精准对接外卖员在就餐、教育、健康、安全等领域的核心需求,有效缓解了群体痛点,提升了职业认同感与生活幸福感,推动职工驿站从“基础服务点”升级为“情感联结站”。
(五)社会影响扩散:三是社会影响扩大,凝聚关爱共识
。通过全媒体矩阵传播,深化了公众对外卖员群体的理解与尊重,推动形成“外卖员友好”社会新风尚,进一步延伸了工会服务手臂,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提供了“新都经验”。
本项目以职工驿站为载体构建"社区-外卖员-大学生"三方互益服务模式。通过系统化的平台搭建、精准的需求回应、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可持续的资源整合,促进了职工驿站的功能转型,进一步延伸了工会服务手臂,也促进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角色转变。实践表明,该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外卖员群体的现实需求,还促进了社区治理效能提升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项目的创新价值在于将碎片化的社会服务整合为系统性的支持网络,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社会服务新路径,为工会服务新就业群体探索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可复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