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如碧练般蜿蜒北上,在秦巴山脉与武当群峰之间勾勒出壮美弧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碧波荡漾,每年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优质饮用水。在这片浸润着国家战略使命的土地上,一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底色的乡村振兴实践正迸发蓬勃生机。2022年以来,丹江口市积极响应省财政厅号召,以“一线串五珠”战略,沿30公里环库生态廊道,将蔡湾、高家沟、阳西沟、五谷庙、凤凰山五村串联成振兴示范带,构建起“山水相依、产城相融、文旅相生”的现代乡村共同体,走出了一条“护水与富民共生、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千岛画廊实景图)
顶层擘画:三链融合绘蓝图
用绿色打底、以产业造血、靠文化铸魂,全域联动织就生态、产业、文化共生新图景。
从分散开发到系统集成。面对“保水质”的政治使命与“促发展”的现实需求,丹江口市创新提出“生态链、产业链、文化链”三链融合发展战略。组建由市长任组长的规划专班,精准划定生态保护区、现代农业区、文旅体验区三大功能板块,实现“多规合一”的系统性重构。
四轮协同凝聚发展合力。建立“政策+资金+人才+科技”协同机制:
政策集成:打包运用移民后扶、环保、乡村振兴等23项政策。
资金统筹:整合涉农资金9190万元,引入社会资本3015万元。
人才矩阵:实施“三乡工程”,吸引 10名能人返乡创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8人。
数字赋能:搭建智慧乡村管理平台,统筹使用三资监管平台、志愿汇、鄂参与等平台。
五村联动打造特色样板。立足资源禀赋,坚持一村一品,五村联动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蔡湾村:光储农旅,打造智慧乡村示范。整合乡村振兴资金,实施光伏入户79户、新建蔬菜大棚30亩,升级350亩,配套智慧农业销售基地。建成创业孵化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完善生态停车场、环库绿道等文旅设施。通过黑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民居改造、文化广场建设及生态处理系统,打造“屋顶经济+智慧农业+生态旅游”的和美乡村新样板。
(蔡湾村实景图)
高家沟村:林宿探趣,构建亲子生态乐园。以移民安置点整治为核心,完成安置点便民路、绿化亮化、文化广场及标识系统建设。盘活闲置资源,建成10栋林间木屋,配套人工湿地与公厕。议事中心升级与休闲设施完善,形成“林宿经济+旅游采摘”的生态产业链。
(高家沟实景图)
阳西沟村:橙茶飘香,树立民宿产业标杆。硬化道路、亮化广场,增设环卫设施及40盏路灯。改造老村部为民宿农家乐,配套红橙与白茶基础设施,打造“特色种植+民宿餐饮”的产业振兴模式。
五谷庙村:千岛画廊,绘就山水农旅典范。发展养殖业与750亩红橙喷灌园,铺设沥青路,修建农旅驿站、观景平台及生态停车场。通过山体绿化、湿地改造和乡愁景观建设,实现“山水旅游+江景民宿+生态采摘”多元发展,成为网红打卡地。
凤凰山村:云上茶乡,打造高山度假秘境。建设生态停车场、健康步道和太空舱民宿,黑化道路并治理河道。完善480人饮水安全,改造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新建450亩示范茶园,配套灌溉与道路,“高标准茶园+茶旅康养”模式助推特色产业升级。
(凤凰山实景图)
产业振兴:三产联动谱新篇
以科技赋能农业、生态激活旅游、绿色引领转型,构建“农业打底、文旅塑形、多元增收”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智慧农业展新篇。精准种植,在蔡湾村智慧农业产业园,物联网系统精准调控温湿度,从育苗到采收全程智能化,打造蔬菜种植“超级工厂”,带动550户农民种植蔬菜1万余亩,年产值达2000万元。在凤凰山村千亩生态茶园,智能滴灌系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提升茶叶品质。在阳西沟村,红橙与白茶基地实现自动灌溉,形成“科技种植—精深加工—农旅融合”全产业链。
产业升级,引进北京一轻食品(丹江口)有限公司开展柑橘精深加工园;鼓励农夫山泉、武当山水开发茶饮品;拓展森林康养产业,传承发扬武当道医;结合城区电商培育中心,拓宽示范区内农副产品、文创产品和文旅产品的销售推广渠道,帮助群众增收。
能源革命促增收。79户民居安装光伏板,年发电60.5万千瓦时,户均增收3289元。
四季旅游展新颜。生态为底色,文化为灵魂,通过四季特色旅游串联全域资源,绘就“一季一特色、一村一风景”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春之韵:凤凰山村千亩茶园层叠如浪,游客体验采茶制茶、品茶论道,实现从“卖茶叶”到“卖风景”的转型。
夏之乐:五谷庙村千岛画廊碧波万顷,星罗棋布的岛屿与江景民宿、水果采摘相映成趣,绿水青山变身金山银山。
秋之实:高家沟村“蟠桃会”热闹非凡,三大生态采摘园串联成链,农家乐与特色民宿带动村民增收。
冬之养:凤凰山太空舱、高家沟度假农庄等特色民宿为游客提供温暖体验。
治理创新:三治融合促和美
以文化传承铸魂、治理创新固本,将乡愁记忆保护与“自治、德治、法治”深度融合,绘就生态保护与民生富美的乡村新图景。
自治筑基聚合力。构建“党支部+乡贤+群众”联动机制,每月通过“星空夜话”议事平台收集民生建议。创新“积分银行”,村民参与公益劳动、环境整治可兑换生活用品,激发自治活力。创立“乡贤”制度,推选德高望重长者参与乡村治理.设立道德评议会和“红黑榜”,推动移风易俗。
德治润心铸乡魂。建设蔡湾农耕民俗文化馆,复原传统榨油坊、手工豆腐坊等非遗工坊,陈列老物件、影像资料,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开发“跟着诗经游丹江”研学线路,年接待学生5万人次;创作实景剧《均州号》,运用全息投影再现移民史诗,推动文化资源向文旅经济转化。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评选文明家庭362户,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促乡风。
法治护航提效能。搭建党建引领的智慧治理平台,整合党建、产业、生态、文化、民生五大模块,形成产业、生态、文化、民生等共治的治理格局。制定《村民公约》,设立道德模范评选机制,化解矛盾纠纷。实施服务提质工程,建成幸福食堂、旅游便民公交专线,完成道路提档升级、环境卫生整治;建成幸福食堂、道路提档升级、环境卫生整治等设施;开通旅游便民公交专线,实现城区与五个村互联;建立“乡创空间”,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孵化场地、创业指导,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从蔡湾的农耕记忆到凤凰山的茶香袅袅,从高家沟的采摘果园到五谷庙村的江畔民宿,丹江口市用“一线串五珠”的生动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截至2024年底,示范片区农民人均年收入达3.44万元,游客接待量突破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00万元,产业。这片浸润着汉江碧水的土地,正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姿态,谱写着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壮歌。未来,丹江口将继续守护一江碧水,让更多村庄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绽放光彩!(通讯员:赵志明 余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