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背景
广汉市地处川西平原东北部,与成都市金堂县、青白江区、新都区、彭州市及德阳市旌阳区、什邡市、中江县为邻。地貌形态以平原为主,东部连山镇以丘陵为主,幅员面积548.2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60.38万人,常住人口62.7万人,辖9个镇、3个街道,城镇化率60.3%。近年来,广汉市加大力度发展慈善事业,将慈善工作纳入全市民生建设重要内容,于2023年全覆盖建立了120支村(社区)慈善基金,2024年,广汉市三北社区、和兴社区和水磨村被确定为省级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试点社区,全市紧紧围绕构建慈善组织体系、参与体系、文化体系、监督体系、指挥体系、政策体系“六个体系”,健全党建引领、统筹协调、供需对接、项目牵引、应急响应“五个机制”开展“慈善社区”试点工作,以“三星聚善·慈行广汉”为主题,以城乡社区和现有公共活动场所为依托,以发掘慈善文化、营造慈善场景、宣传善人善事、开展慈善服务等为重点,弘扬“敢想敢干敢担当,争先争优争一流”的新时期广汉精神,让广汉这座有底蕴、有内涵、有包容、有情怀的城市更加有爱,让广汉人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以慈善之力助力“县域进位”的奋斗目标。
需求分析
(一)弱势群体帮扶需求
1、老年群体服务缺口
老年群体服务缺口:全市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 21.3%,其中空巢老人 1200 余人、独居老人 580 人,亟需生活照料(如助老餐、上门护理)、医疗健康服务(基础体检、慢性病管理)及精神关爱(文化娱乐活动、社交平台搭建)。
2、困境儿童关爱需求
困境儿童共计 892 人(含留守儿童、残障儿童),需要教育资助(学习辅导、兴趣班支持)、心理干预(一对一疏导、团体辅导)及成长陪伴(周末托管、亲子活动)。
3、困难群众临时救助
全市低保、特困人员 3217 人,其中 23% 在政府救助后仍存在临时性生活困难(如重大疾病医疗支出、突发灾害救助),需社会组织通过慈善基金、专项项目提供补充帮扶。
(二)社区治理升级需求
1、老旧小区公共服务补位
三北社区等改造后的老旧小区缺乏老年食堂、共享活动空间,需社会组织承接 “银发关怀”“亲子教育” 等场景运营,如设置助老餐取餐点、组织社区公益课堂。
2、乡村治理能力提升
和兴社区需社会组织助力农耕文化传承(如打造 “农耕慈善体验园”)、村社风貌共建;水磨村存在土地流转纠纷、环境治理参与度低等问题,需社会组织介入矛盾调解、生态治理项目策划。
3、城乡结合部矛盾调解
水磨村等城乡结合部社区需社会组织建立 “志愿服务 + 矛盾调解” 机制,如通过 “孝善红黑榜”“慈善巡访 APP” 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善治。
(三)慈善生态构建需求
1、公众参与机制完善
往年公众慈善参与率不足 15%,企业捐赠集中在传统节日,需社会组织开发常态化参与渠道(如线上捐赠平台、慈善集市、公益创投大赛),降低参与门槛。
2、慈善组织专业能力强化
村(社区)基金管理人中仅 12% 具备社会工作专业背景,需社会组织提供人才培训(如基金运作、项目设计、财务管理课程),建立 “慈善管理员”“项目专员” 等分级认证体系。
3、资源整合与协同合作
需社会组织牵头建立 “政府-企业-社区-公众” 联动机制,如组建企业慈善联盟、开发慈善小程序实现需求与资源线上匹配,解决基层慈善组织松散、资源整合能力弱的问题。
4、慈善文化传播与品牌打造
需社会组织依托 “广汉慈善文化 IP” 开发文创产品(如慈善徽章、公益书签),通过新媒体矩阵(微信、抖音、小红书)扩大传播,提升公众慈善知晓度与参与度(目标提升 20%)。
机制模式
1. 慈善组织体系
市级统筹:以广汉市慈善会为核心,下设综合服务部、基金发展部、项目服务部,引入专职人才与技术督导,组建7人专家库(涵盖慈善实务、财务、项目管理等领域),形成 “市级枢纽 + 专业支撑” 的管理架构。
基层覆盖:在 120 个村(社区)全覆盖设立慈善基金,由村(社区)基金管委会负责日常运营,构建 “市级—镇街—村社”三级组织网络,实现慈善服务触达基层末梢。
社会协同:联动企业、商协会、社会组织等成立慈善联盟,如中山医院、爱弥儿幼儿园等设立专项冠名基金,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组织生态。
2. 慈善参与体系
常态化参与渠道:开发线上捐赠平台(如微信小程序)、定期举办慈善集市(每月1场)、年度公益创投大赛,降低公众参与门槛,2024年线上捐赠额较试点前增长388%。
志愿服务机制:建立“志愿服务+矛盾调解”模式,在水磨村等社区推行“孝善红黑榜”“慈善巡访 APP”,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累计调动志愿服务260余人次。
特殊群体参与:针对老年群体、困境儿童等设计定制化参与场景,如三北社区 “银发关怀” 助老餐取餐点、和兴社区 “农耕慈善体验园”,促进受助者转化为参与者。
3. 慈善文化体系
IP品牌打造:以“三星聚善・慈行广汉” 为主题,开发慈善徽章、公益书签等 6 类文创产品,设计慈善LOGO并举办设计大赛,形成统一视觉识别系统。
传播矩阵建设:搭建微信、抖音、小红书新媒体矩阵,累计发布推文90余篇、视频36支,省级以上媒体报道8次,传播量超30万次,公众知晓度提升20%。
场景化传播:在三北社区运动广场、水磨村慈善文化广场等场所植入慈善元素,打造 “银发关怀”“孝老爱亲” 等主题场景,让慈善文化融入城市空间。
4. 慈善监督体系
内部监管:制定慈善会管理机制文件1套,规范基金运作、财务审计等流程,设立专项基金公示平台,定期公布收支明细(如2024年整合慈善资源17.4万元)。
外部监督: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对慈善项目进行年度审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代表组成监督委员会,开展 “慈善开放日” 活动接受社会监督。
数字化监督:通过 “慈善巡访 APP” 实现帮扶对象动态管理,对特殊困难群体巡访关爱203人次,确保救助精准到位。
5. 慈善指挥体系
市级调度中心:依托公益慈善服务中心设立指挥中枢,整合民政、社区、社会组织等数据资源,建立 “需求—资源—项目” 匹配数据库,实现全市慈善资源统一调度。
应急响应机制:制定慈善应急救援预案,在突发灾害时联动企业、社会组织快速启动募捐通道,如为临时性生活困难群体(占低保、特困人员23%)提供紧急救助。
数字化管理平台:开发慈善小程序,实现需求提报、资源对接、项目跟踪全流程线上化,2024年通过平台匹配小微慈善项目 13个,服务居民 1.1 万余人次。
6. 慈善政策体系
制度保障:将慈善工作纳入全市民生建设规划,出台《广汉市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六个体系”“五个机制” 建设目标,配套《村(社区)慈善基金管理办法》等文件。
激励措施:对捐赠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对优秀慈善项目(如三北社区 “情暖三北” 项目)给予资金奖励,对慈善人才颁发结业证书并纳入地方人才库。
协同政策: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机制,对不符合政府救助或救助后仍困难的群体,通过社区慈善基金开展补充帮扶 176 人次。
四、实施路径
1、以组织之‘星’聚慈善合力——三擎聚力・星耀慈航
一是积极推动慈善会活化运营计划。提升市级公益慈善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营,设立综合服务部(行政、财务、会员、宣传)、基金发展部、项目服务部3个部门,总体功能定位为“搭台、夯基、架梁、领唱”。同时引入2名专职慈善人才、2名专业技术督导与现有慈善会专职工作者形成合力,组建了1支7人涵盖慈善实务、财务及项目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广汉市慈善专家库,撰写产出慈善总会相关管理机制文件1套,逐步实现广汉市慈善会专业化、职业化、高效化运营。
二是逐步强化慈善机制体系建设计划。以“制度- 管理-资源- 监督-数字化” 为框架,聚焦机制的规范性、协同性与可持续性,一方面覆盖慈善组织运营的核心环节,另一方面又结合现代公益管理趋势,通过标准化、科学化、数字化手段强化体系建设,并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单位的合作,引导更多群体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通过举办1场慈善晚会、20场慈善公益讲座、志愿服务等活动,激发社会各界的慈善热情,营造浓厚的慈善氛围,确保慈善项目高效落地与公信力提升。
三是层层递推公益慈善文化弘扬计划。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策略,致力于慈善文化的广泛传播。创新建立微信视频号、小红书视频号、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矩阵,结合线下关注困境儿童、慈善集市、慈善logo设计大赛等系列主题活动以及6类慈善周边产品设计制作,累计发布推文90余篇、推广慈善宣传视频36支,省级以上主流媒体报道8次,新媒体、自媒体矩阵传播量超30万次,公众慈善知晓度与参与度提升约20%。以多元化的形式展现慈善文化,努力营造出一个人人慈善、事事慈善、时时慈善的和谐社会氛围。
2、以人才之‘星’聚队伍发展——一擎筑星・才聚远航
精心打造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本土人才,激活源头活水。通过面向“公益慈善志愿者、基金运营管委会、社区慈善操盘手、社区慈善领航员”等慈善参与主体,以赋能培训、交流论坛、案例分享、拓展访学等形式,聘请慈善工作领域专家老师开展赋能提升培训活动,重点围绕“基金设立、运作流程、财务管理”、“如何打造和谐、宜居、有爱的慈善社区”、“如何制定项目计划、分配资源、监控进度以及评估效果”等课程内容,总计线下开展5场培训,累计培训课程时长39课时,分层分类培养广汉在地的“慈善人才汇聚、慈善基金管理、慈善项目策划、慈善社区创建”等慈善人才130余人,并颁发相应结业证书,进一步加强对广汉公益慈善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慈善人才队伍能力水平,从而确保慈善各项计划的顺利实施落地并取得实效。
3、以民生之‘星’聚百姓幸福——五擎聚星・福耀惠民
一是全力推动慈善专项基金发展计划。积极走访动员企业、商协会、爱心个人、政府机关以及群团部门等单位和个人,挖掘如“彭先生”、中山医院、爱弥儿幼儿园等具有“慈心善行”的单位和个人深度参与慈善服务,并且在慈善会设立专项冠名基金,筹集慈善资源,目前项目整合慈善资源17.4万元,线上捐赠平台募捐善款较试点前增长388%。 实现慈善需求与慈善资源的精准对接。二是高效赋能社区慈善主体激活计划。组织开展广汉市公益慈善创投大赛,设立慈善种子基金池,投入项目经费10万元,通过“试点资金协调一点、慈善会资金支持一点、社区基金配套一点”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了13个符合广汉市居民需求实际的特色小微慈善项目,全程开展督导指导活动,调动志愿服务260余人参与,小微慈善项目累计开展相关服务活动30场,服务居民1.1万余人次,针对小微项目发现的问题进行培训指导6场,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三是多方参与公益慈善场景营建计划。三个慈善试点社区营造了多个慈善场景氛围。三北社区依托慈善基金及三北社区运动广场的建立,多维助老融入慈善文化,打造了银发关怀服务场景、亲子慈善教育场景以及慈善基金赋能场景;和兴社区依托独特的乡村地理环境,打造了共享公益课堂场景、村社风貌共建场景和农耕文化传承场景;水磨村依托慈善文化广场,以孝善文化与乡村善治融合,打造了孝老爱亲服务场景、乡村文化营造场景、志愿服务创新场景以及生态治理实践场景,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贴心的慈善服务的同时,将慈善理念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激发更多人的慈善热情与公益精神,让爱与温暖在人与人之间不断传递与延续。四是积极推进慈善助力帮扶关爱计划。助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依托社区慈善基金、队伍和项目策划筹募善款,对暂不符合政府救助或政府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群体开展慈善帮扶176人次;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巡访关爱203人次,主动发现、就近服务,及时解决好社区困难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五是重点打造慈善社区品牌培育计划。聚焦慈善社区,以“公益慈善创投大赛”的方式,打造3个慈善服务阵地,培育了三北社区:“情暖三北”社区友邻塑造项目;和兴社区:“兴”公益慈善公益服务项目;水磨村,水磨善韵·爱满乡村”慈善公益项目,共计开展了122场各类慈善服务活动,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
服务成效
(一)弱势群体帮扶成效显著
老年群体服务:通过 “银发关怀” 等项目,为老年群体提供助老餐、上门护理等生活照料服务,累计服务超500人次;开展基础体检、慢性病管理等医疗健康服务,覆盖老年人口80%;组织文化娱乐活动、搭建社交平台,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参与率达90%,有效缓解了老年群体的服务缺口。
困境儿童关爱:针对困境儿童的教育资助、心理干预及成长陪伴需求,开展学习辅导、兴趣班支持等活动 20余场,受益儿童超200人次;提供周末托管、亲子活动等成长陪伴服务,服务时长累计达 1000 小时,切实满足了困境儿童的关爱需求。
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借助慈善基金和专项项目,为低保、特困人员中存在临时性生活困难的群体提供补充帮扶176人次,缓解了他们因重大疾病医疗支出、突发灾害等带来的临时困难,助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
(二)社区治理水平有效提升
老旧小区公共服务:在三北社区等改造后的老旧小区设置助老餐取餐点1个,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服务和丰富的文化活动,填补了老年食堂、共享活动空间的缺失,提升了老旧小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乡村治理能力:和兴社区通过打造 “农耕慈善体验园”,传承农耕文化,吸引超100人次参与体验活动;在村社风貌共建方面,组织居民参与环境整治等活动5次,改善了社区环境。水磨村通过社会组织介入矛盾调解、生态治理项目策划,开展生态治理活动5场,提高了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
城乡结合部矛盾调解:在水磨村等城乡结合部社区建立 “志愿服务+矛盾调解” 机制,通过 “孝善红黑榜”“慈善巡访APP” 等方式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善治,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和积极性显著提高,促进了城乡结合部社区的和谐稳定。
(三)慈善生态构建成果丰硕
公众参与机制:开发线上捐赠平台、慈善集市、公益创投大赛等常态化参与渠道,公众慈善参与率从往年不足15%提升80%,企业捐赠不再局限于传统节日,实现了常态化捐赠,拓宽了慈善资源的募集渠道。
慈善组织专业能力:为村(社区)基金管理人提供人才培训,开展基金运作、项目设计、财务管理等课程 5场,培训时长累计39时,培养具备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管理人员130人,提升了慈善组织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
资源整合与协同合作:社会组织牵头建立 “政府-企业-社区-公众” 联动机制,开发慈善小程序实现需求与资源线上匹配,匹配成功案例 10余个,有效解决了基层慈善组织松散、资源整合能力弱的问题,实现了慈善资源的优化配置。
慈善文化传播与品牌打造:依托 “广汉慈善文化 IP” 开发文创产品(如慈善徽章、公益书签等)6种,通过新媒体矩阵(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发布推文90余篇、推广慈善宣传视频36支,省级以上主流媒体报道8次,新媒体、自媒体矩阵传播量超30万人次,公众慈善知晓度与参与度提升约20%,成功打造了 “三星聚善・慈行广汉” 的慈善品牌,营造了浓厚的慈善文化氛围。
启示经验
(一)党建引领是根本保障
坚持党建引领慈善事业发展,将慈善工作纳入全市民生建设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党建引领、统筹协调、供需对接、项目牵引、应急响应 “五个机制”,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通过党建引领,凝聚了各方力量,形成了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体系建设是基础支撑
围绕构建慈善组织体系、参与体系、文化体系、监督体系、指挥体系、政策体系 “六个体系”,加强慈善事业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和监督管理,实现了慈善事业的规范化、科学化、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确保了慈善项目的高效落地和公信力提升。
(三)需求导向是关键所在
深入开展需求分析,精准把握弱势群体帮扶需求、社区治理升级需求和慈善生态构建需求,以需求为导向设计慈善项目和服务,实现了慈善资源的精准对接和有效利用。通过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开展符合居民需求的慈善项目,提高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多元协同是重要途径
建立 “政府-企业-社区-公众” 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企业的支持作用、社区的平台作用和公众的参与作用,形成了多元协同、共建共享的慈善发展格局。多元协同整合了各方资源,提高了慈善事业的发展效率和影响力。
(五)人才支撑是核心动力
重视慈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开展赋能培训、交流论坛、案例分享、拓展访学等形式,培养了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慈善人才,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人才支撑确保了慈善各项计划的顺利实施落地并取得实效,提升了慈善事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六)品牌打造是有效手段
以 “三星聚善・慈行广汉” 为主题,打造慈善品牌,通过开发文创产品、利用新媒体矩阵传播等方式,提升了公众慈善知晓度与参与度,增强了慈善事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品牌打造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