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村BA”“村超”“村VA”等乡村体育赛事蓬勃发展,“以赛兴村”带动了贵州台江县、榕江县、海南文昌市等地旅游收入显著增长。这边“村字号”乡村体育赛事实现了文体旅商融合互促,那边江苏省首届城市足球联赛让城市足球有了别样意义,成为赛事提振消费推动产业融合的生动案例。一场场体育赛事为何能接连出圈?如何长红?各地如何“抄作业”?
出圈缘于全民参与。无论是“苏超”还是“村超”“村VA”,成功的一大原因在于深厚的群众基础。台江鲟鱼、香米等特产作为冠军奖品,“最佳守门员”“最佳球员”等多项个人荣誉称号激励选手,“青少年排球赛”“板凳排球”等趣味赛吸引业余爱好者参与,去职业化、低门槛参赛、多样化激励“拉满”体育赛事的群众属性,“草根基因”促成“百姓赛事”。
长红需要文化底蕴。台盘村篮球赛源自20世纪30年代,榕江足球传统始于1942年,深厚根基使其天然具有生命力,文昌的排球运动已有百年历史,“村村有球场,人人会打球”是文昌生活的生动注脚,“楚汉争霸”“早茶德比”“美食大战”等看似戏谑的文化梗,实则是饱含深意的地域文化狂欢。赛事火爆的底层逻辑是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激活,只有扎根于一方水土的文化认同,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长红还需融合创新。江苏各地文旅推出以“票根经济”为核心的惠民套餐,观众凭借赛事门票,享受当地吃、住、行、游、购、娱各类消费优惠;“贵马”通过开通专列、发放文旅大礼包、提供精细化竞赛服务等举措,从住宿餐饮消费到商圈购物,再到景区旅游,让选手跟着赛事旅行;云南省创新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专项行动,打响了“旅居云南”体育旅居新品牌,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注入新动能……各地围绕赛事引流、文化赋能、旅居留人、消费升级等融合发展,从“看一场比赛”转变为“游一座城市”,撬动着赛事经济的新增长极。
发展贵在因地制宜。贵州安龙以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丰富的岩壁资源举办攀岩赛事;海南万宁水质清澈,吸引了各地的冲浪爱好者;东北冰雪资源丰富,为发展冰雪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地理资源正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催化剂”。但发展赛事经济并非“一赛就灵”。马拉松越办越多,“千篇一律”“冷热不均”“过度投入”等问题让参赛选手体验感不佳,赛事经济效果不明显。可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挖掘“接地气”的体育文化IP,以群众参与为本筹备更多“有生气”的赛事活动,让“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聚人气”常态,以赛为媒,以体兴旅才能更长久。(杨林镇 陶彦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