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由仰望联合界面新闻,共同推出的新科技领航人物访谈纪录片《潮起》,独家专访了领益智造董事长曾芳勤女士。作为一家精密制造企业,领益智造为手机、汽车、人形机器人等产业提供了大量重要的元器件。公司从10台机器起步,通过极致的管理和创新实现规模逐渐扩张,并站在大量巨头企业背后,成为行业隐形冠军。
这些年来站在巨人背后,领益智造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在人形机器人时代,公司又将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围绕这些话题,本次深度访谈逐渐展开。
创业破局 用“设备自制+成本革命”撕开市场裂口
2006年,领益智造以80人团队切入模切行业。当行业还在依赖平刀机加工时,公司砸下重金购买全球昂贵的圆刀机,并带领工程师拆解、自制,大大降低设备成本,成为国内首个掌握圆刀模切技术的企业。
在创业初期,公司内部有句话叫“出货大于天”,连所有会议室都全放满了机器。创业初期是一段充满激情又快乐的时光。“那时候反正是睡醒了就工作,好久都是没有看到太阳,但是我们还是很快乐,太阳在心里。”
用极致执行力完成精密制造的启航后,公司继续以差异化定位开辟市场。对国内同行调研后,公司选择聚焦海外高端市场与设备自研,形成“材料直供+设备自制+海外客户”的成本三角;与此同时,公司积极实践“套切”等节料省料的创新工艺,并将管理费用长期控制在5%以下,使整体成本低于欧美竞争对手约20个百分点。
创业初期,领益智造凭借“设备自制+成本革命”等一系列创新优势,在一片红海中撕开市场裂口,成为模切行业的知名企业。
行业突围 客户倒逼下的“良率革命”与创新保护
2009年,领益智造进入大客户供应链,“红字接单蓝字出货”,不断优化流程后实现盈利,在客户严苛要求下,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创新,逐渐将良率提升至90%。
“那个时候客户提了一些很高的要求,我们都认为是不可能达到的,客户就不断地推动我们。当我们的产线是30%良率的时候,客户说要做到50%-70%,我们觉得这不可能;(做到后)客户说要做到85%的时候,我们说这不可能;(再做到后)客户下一年又说要做到90%的时候,我们又咬牙不断改进,良率又起来了......就是不断地创新成就了现在的领益。”
当工程师尝试创新,因反复拆分自动化产线遭客户批评时,“领益从来不干掉工程师,我们要鼓励创新,允许试错,虽然创新不一定每次都成功,但领益还是很小心地保护创新的火苗。”
正是基于这个由1500名工程师组成的自动化团队,支撑起领益智造从冲压到检测的全流程设备自研,奠定了公司的精密制造根基。最终,公司自主研发的自动化产线设备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几分之一。
领益智造靠着效率和成本杀入供应链,但却用精密零件丈量出中国制造的尊严。中国制造不是在乞求机会,而是在创造价值。制造业的终极浪漫不在于规模与速度,而在于一群理想主义者用理性的刀锋雕刻时代,用善意的光芒照亮产业未来。
上市跃迁 从“客户依赖”到“产业整合者”的战略转身
2018年,领益智造瞄准磁材市场与江粉磁材的多客户布局,通过反向收购江粉磁材完成A股上市。尽管初期面临“新客户亏损拖累利润”的质疑,但公司仍坚持扩大客户群,完成从“个别客户供应商”到“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
“完成上市后,在干中学、在事中磨才知道原来进入资本市场后并不容易,因为大客户订单预期相对稳定,利润相对稳定,但如果新开了很多新客户,一开始都是亏的,我们真的要做新客户吗?”
经过不断地尝试和反省后,公司作出由反脆弱能力构建的最终决定:“我们认为还是要做新客户,因为扩大客户群,并能够生存下来,且能实现盈利,那么企业的生命力将会更强。”
领益智造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不同市场、不同客户的需求,最终主动打破固有模式,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用“20%利润客户+80%成长客户”的组合增强抗风险能力;并借助并购快速获取复合能力、切入国内品牌客户,实现了从消费电子到汽车、光伏等领域的跨界延伸。
战略定力 以“硬件集成+软件融合”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自2019年起,领益智造开始将在消费电子行业积累的精密制造能力向新赛道迁移:切入新能源汽车电池结构件业务;凭借散热模组技术进入AMD 供应链;提前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积累整机组装经验,以“硬件集成+软件融合(二次开发)”能力切入国内外多个人形机器人公司供应链。
“强者除了在企业内部的一些认知不同,更多的是在面对市场竞争时,绝对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作为硬件商,我们可以在消费电子行业做贡献,也可以到汽车行业做贡献,所有行业最底层的硬件需求是相通的。我们逐渐把在消费电子行业积累的加工能力和自动化优势全部迁移到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机器人等行业。”
因此,当人形机器人的热度席卷全球时,领益智造凭借前瞻性布局,早已入局。“领益智造不追风口,我们希望站在这个行业的一个高处,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那么当它要用到这种新型的工艺或能力的时候,然后我们这朵花就盛开了,所以不是我们在追风口,是我们提前布局,在等风来。”
从10台机器的车间到全球58个生产基地,领益智造用20年印证了一个真理:中国制造业的进阶不是追逐风口,而是用设备自研打破成本天花板,用客户需求驱动技术迭代,用资本平台完成产业整合,最终在“善意强者”的管理哲学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螺旋式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