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阐述
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约为5%-7%,并且这一比例正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南充市作为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面临着老年人口基数大、疾病认知率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诸多挑战。许多老年人及其家属对阿尔茨海默病缺乏足够的了解,难以及时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从而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同时,有限的医疗资源难以满足庞大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使得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和干预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二)目标设定
1.知识普及目标:广泛普及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居民对疾病早期识别的能力和干预意识,使更多人能够及时发现身边潜在的患病风险。
2.健康促进目标:提供科学有效的预防方法和健康生活建议,帮助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几率。
3.社区支持目标: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支持网络,营造关爱老年人的友好社区环境,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提高他们的生活幸福感。
二、执行过程
(一)活动准备:资源整合与精细化筹备
1.多方协作机制
公益基金支持:四川省慈善联合总会·点心关爱基金为本次活动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和全面的统筹支持。基金不仅确保了活动的公益性和可持续性,还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调配和管理服务。通过合理规划资金使用,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为活动的各个环节提供有力的支持。
技术支持引入: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南部分公司达成合作,引入先进的“居家智慧康养系统”。该系统包括线上健康监测平台和智能健康手环等设备,能够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如心率、血压、睡眠质量等,并将数据及时反馈给专业人员。通过数字化健康管理工具,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健康服务,实现对疾病的早期预警和干预。
医疗资源联动: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为老年人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疾病筛查和咨询服务。在活动中,医生们将运用专业的检测设备和方法,为老年人提供准确的诊断和个性化的治疗建议,确保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专家智库建设:采取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副院长张凤英教授录制科普视频,科普视频系统地讲解疾病的病理机制、最新诊疗进展等专业知识,帮助居民提升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科学认知水平。同时也邀请在老年人服务中有深厚经验的专家参与到服务督导中,为社区的老年活动开展提供范例和指导。
2.人员组织与培训
组建专业社工团队:选派具有丰富老年服务经验的社工组成专业团队,并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知识、活动流程的熟悉以及应急处理技能的提升等方面。
招募志愿者:通过社区的多种渠道广泛招募志愿者。在招募过程中,注重选拔具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的人员,并对他们进行重点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沟通技巧、游戏引导方法以及老人关怀的注意事项等方面,使志愿者们能够与老年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为老年人提供温暖的陪伴和支持。
3.物资与宣传准备
制作可视化资料:精心制作并展示包含“十大预警信号”“三级预防体系”等核心知识的图文展板和宣传手册。这些资料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便于居民理解和接受。宣传手册的发放量达到1000余份,确保了活动的宣传覆盖面。
开发互动道具:设计一系列具有趣味性和功能性的互动道具,如彩虹大字、记忆训练卡片、益智拼图等游戏。这些道具不仅能够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还能够帮助老年人锻炼大脑,提高认知能力。
(二)活动实施:科学性与人文关怀并重
1.科普知识讲解:专业化与通俗化融合
(1)基础普及:社工以“遗忘钥匙、认不出亲人”等贴近生活的案例作为切入点,生动形象地解析疾病的早期症状、诱因以及三级预防策略。通过这种方式,使居民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阿尔茨海默病,增强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和警惕性。
(2)深度学习:播放张凤英教授的科普视频,系统地讲解疾病的病理机制、最新诊疗进展等专业知识。视频中,张教授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使居民能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医学知识,提升他们的科学认知水平。
(3)问答互动:设置问答环节,鼓励居民分享自身或身边的案例。社工针对居民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强化居民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4)社区特色定制:根据不同社区的特点和需求,对科普内容进行个性化调整。例如,凌云路社区侧重“筛查与干预”方面的知识讲解,帮助居民了解如何早期发现疾病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前街社区则聚焦“家庭护理技巧”,为居民提供实用的家庭护理方法和建议,提高他们照顾患病老人的能力。
2.趣味互动游戏:认知训练与社交促进双驱动
(1)认知能力强化:设计“记忆爆发”“颜色大挑战”等游戏,通过快速反应、逻辑推理等方式训练老年人的大脑,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敏捷性。
(2)手脑协调锻炼:开展“手指操”“巧手插花”等活动,促进老年人的精细动作与记忆的关联,锻炼他们的手脑协调能力。
(3)社交互动激励:组织“无敌风火轮”“搬运气球”等团队游戏,鼓励老年人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
(4)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和健康状况,将老人分为“低强度组”和“高强度组”,在游园环节为不同组别的老人安排适合他们的游戏项目。同时,配备志愿者全程陪护,确保老人在游戏过程中的安全和参与度。
3.健康检测与服务:筛查与干预闭环
(1)智慧康养系统体验:对接电信工作人员现场演示居家智慧康养系统的操作方法,指导老人及家属如何使用线上健康监测平台和智能健康手环等设备。通过实际操作体验,让老人和家属熟悉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为他们今后的健康管理提供便利。
(2)免费义诊与筛查:医生团队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的血压测量、血糖检测等基础体检服务。社工并采用国际通用的AD8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在活动中,累计筛查150人次,发现高风险人群2人。通过全面的健康筛查,能够及时发现老年人潜在的健康问题,为后续的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3)个性化干预方案:为高风险老人提供干预方案包括饮食建议、运动计划、认知训练等方面的内容,并为老人的家人提供缓解指导手册。
三、实施效果:多维赋能,惠及银龄群体
(一)知识普及成效
活动覆盖了5个社区,累计参与居民达到1000余人次。许多居民表示,通过参加活动,他们对阿尔茨海默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加敏锐地识别疾病的早期症状,也学会了一些有效的预防方法。例如,参与活动的李阿姨反馈:“以前总以为记忆力下降是正常现象,现在知道要早点去医院检查,还学会了教老伴做手指操。”
(二)健康行为转变
活动对老年人的健康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活动后,60%的参与者比较注重参与社区健身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健身活动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志愿者团队的规模从初始的2人扩展至11人,形成了“社工+志愿者+家属”协同服务的模式。在活动中,社工、志愿者和家属密切配合,共同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种协同服务模式不仅提高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增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凝聚力和互助意识。居民们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社区满意度达到95%。
四、经验总结:可持续模式提炼
(一)“公益+科技+医疗+社工”三位一体模式
本次活动成功探索出了“公益+科技+医疗”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公益基金的支持为活动提供了资金保障和统筹协调,确保了活动的公益性和可持续性;智能技术的引入提升了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专业医疗资源的联动确保了活动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为老年人提供了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建议。社工则确保活动的可执行性与规范性,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服务计划。这种合作模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今后类似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二)“教育-体验-干预”闭环设计
活动采用了“教育-体验-干预”的闭环设计理念。通过科普知识讲解,向居民传授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通过趣味互动游戏和智慧康养系统体验,让居民亲身体验预防和干预的方法,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积极性;针对辖区老人开展筛查活动,对中高风险老人及其家属提供指导的方案。这种闭环设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服务链条,能够更好地实现活动的目标。
(三)需求导向与人文关怀
在活动策划和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需求导向和人文关怀的原则。通过前期的调研,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痛点和需求,根据不同社区的特点和需求定制活动内容,确保活动能够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同时,在活动中注重人文关怀,关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感受,为老年人提供温暖、贴心的服务,提高他们的参与体验和满意度。
五、未来展望:深化与拓展
(一)扩大服务半径
计划将“银龄守护”行动推广至南充市其他区县,目标覆盖10个社区,惠及更多的老年群体。通过扩大服务范围,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受益于活动,提高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和干预水平,为更多家庭减轻负担。
(二)专业能力强化
定期举办社工与志愿者的专项培训,邀请更多的医疗、心理学专家进行授课和指导。通过培训,不断提升社工和志愿者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专业的服务。同时,引入更多的专业资源,加强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和探索,为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支持。
“银龄守护”行动通过创新的模式和温情的服务,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构筑了一道坚实的社区防线。未来,该项目将持续以科学为基础、以关爱为核心,联动更多的社会力量,不断深化和拓展服务内容,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记忆的长河中,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