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印象中,李子柒就是国风田园生活的代名词。她用镜头捕捉着春种秋收的智慧,讲述着古法造纸、蜀绣、活字印刷等传统技艺的故事,把乡村的日常描绘得如诗如画。但当她出现在《跟着科学家去旅行》这档科学纪实节目中时,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多面、鲜活的李子柒。
视频之外:李子柒的灵动与真实
在纪录片的镜头里,李子柒好像解锁了隐藏人格,不经意流露出的冷幽默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在聊到天鹅孵蛋时,她突然冒出一句:“我们家是鸡把鸭子孵出来的。”语气平淡得就像在谈论家常,却意外地展现出一种反差萌,引得在场的人忍俊不禁。
李子柒《跟着科学家去旅行》截图
漫步在伊犁河谷时,科学家马鸣正介绍当地的鱼类,李子柒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迫不及待地问道:“这里面的鱼……”话还没说完,马鸣老师就笑着抢答道:“这里的鱼很好吃。”李子柒立刻笑着说:“说出了我想问的答案!”她把对美食最纯粹的热爱展露无遗。
更有趣的是,在观测天鹅脚印时,李子柒开心地用手比划着:“我跟天鹅握个掌,你好你好你好!”她小心翼翼又认真的模样,宛如一个正在探索新世界的孩子。这些细微的瞬间,拼凑出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李子柒,让我们看到了她在田园美学之外的另一面。
科学家与守护者:马鸣与老韩的故事
在与科学家们的交流与相处中,李子柒展现出的自然与舒适令人印象深刻。通过这些互动,我们得以窥见科学家们背后的故事。
(一)马鸣:科研之路的坚守与热爱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员马鸣,是中国最早投身天鹅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他常年奔波于新疆各地的天鹅栖息地,开展野外科考工作。在伊宁县英塔木镇的天鹅泉,天鹅的数量从1993年最初的几只发展到如今的800多只。马鸣老师随身携带着过去记录的笔记本,这些笔记本承载着他多年的科研心血,是他眼中的“宝贝”。他说,那个年代没有卫星跟踪、没有红外相机,没有好的GPS或者长镜头拍摄,记录天鹅要用肉眼观察,靠文字和画画来记录。他每隔十分钟做一次记录,全天记录后就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其中规律。
科学家马鸣分享科研故事
马鸣对李子柒也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她很敬业,很不错的一个姑娘,蛰伏三年,一鸣惊人,扎身于非遗赛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真是好样的!”
(二)老韩:给天鹅写了30年情书
老韩(韩新林)虽然不是专业的科学家,但他对天鹅的保护工作却从未停歇。在他的家中,保存着许多本破旧的台历,这些台历记录着他30年来对天鹅的观察与守护。每一天、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更新着天鹅的数量和近况,这些记录为像马鸣老师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珍贵的数据资料。李子柒感慨地说:“这些台历好像是一本本情书啊。”尽管老韩对天鹅的保护工作曾遭到村里人的不理解和嘲笑,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默默守护着天鹅。
老韩讲述与天鹅的故事
非遗与科学的融合之旅
在下一集节目中,非遗元素的融入让节目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李子柒与科学家们深入那拉提草原腹地,体验了锡伯族刺绣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杨秀玉向李子柒展示了她亲手绣制的传统图腾,还分享了如何将古老纹样和现代审美相结合,还带着科学家们一起体验了刺绣技艺。
回顾《跟着科学家去旅行》第三集《天山回响》,真是亮点十足。科学家们带来的硬核科学知识,让我们对天山的生态、地质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节目还展示了传统文化,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魅力。
最近,李子柒虽处于闭关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没有任何 “作品” 产出。通过参加这档节目,她让更多人看到了科学家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让大众关注到天山的传统文化。她正在以更多元的方式做着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就如同顽强的野草,即便在看似安静的时刻,也在积蓄力量,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她不断突破自我,探索新的领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生命力旺盛的李子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