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以来,医药行业历经集采、反腐、监管收紧等多轮政策调整,市场波动频繁。然而,今年以来,在医疗创新相关股票带动下,医药板块整体呈现反弹走势,相关医药类基金也顺势走高。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5月23日,医药主题基金年内平均收益率超过13%。以医药基金经理中欧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股票基金为例,截至5月29日,该基金年内收益率达27.92%,远超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同类平均及沪深300指数收益。此外,中欧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发起A作为一只指数型基金,在5月19日至23日这一周涨幅达9.13%,近半年涨幅也有34.76%。
此次医药板块反弹并非偶然,而是有逻辑、有基本面支撑。2025年被视为中国创新药行业的“三个元年”,即收入放量元年、盈利跨越元年和估值抬升元年。届时,医保入围的创新药将逐步迎来处方放量,企业规模化后盈利能力将大幅提升,市场也将给予创新药科技成长股估值溢价。
过去十年(2015—2024),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从1374亿元增长至2576亿元,复合增长率8.8%,国产药份额从18.7%提升至27.8%,且增量中一半以上由新晋企业贡献。同时,中国创新药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从2005年的12年差距缩短至2024年的-1.2年,意味着很多品种在美国尚未上市时,中国企业已抢先一步。
医保放量方面,以肿瘤药为例,从进入医保目录到在医院真正使用,一般需要3-4年。2022年进医保的药,今年到了放量时间点,未来两三年将是很多创新药放量的周期。此外,政策面也在持续发力,审批加快、支付机制改革,甚至支付端也有望打通。
投资逻辑上,创新药更像是科技成长股,要进攻、要爆发、要跨越周期。港股市场的做空机制倒逼公司重视基本面,估值回归真实;A股的很多企业也在通过自主创新摆脱“仿制药”标签,估值体系需要更新。
中泰证券认为,中国创新药行业从“资本红利泡沫”到“泡沫破裂”,如今迎来了新的起点,靠硬实力重新站上舞台。创新药行业正从“讲故事”走向“赚真钱”,以前炒概念,现在看盈利能力和商业化落地。在全球舞台上,中国创新药企业已在出海授权、技术输出等方面取得进展。
对于投资者而言,此次医药板块的反弹不是情怀或报复性反弹,而是一个产业在经历漫长低谷后开始收获“信任红利”。如果是长期投资者,此时或许正迎来较好的投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