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的2025年清华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上,一件融合影像、空间与交互机制的装置艺术作品《被遗忘的声音》引发观众广泛关注。该作品由青年艺术家Sophia Guo创作,通过具有象征意味的视觉结构与多通道叙事,呈现了当代青少年在社会压力与身份认同之间所经历的心理张力。
作品构建了一个由半透明树脂结构、交错藤蔓状装置与动态影像构成的沉浸式空间。观众步入其中,仿佛进入一片情绪化的“异形森林”——这是一个介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心理隐喻空间,代表着青少年内心世界的复杂构成与多层体验。
装置中设置有一个眼球造型的机械结构,会根据观众的行进方向缓慢转动,实现“注视”行为的模拟。虽然该装置不具备情绪识别或计算系统,但艺术家巧妙利用这一动态注视机制,引发观众对“被看见”与“被忽略”的反思。这种观看关系不仅延展出作品的社会维度,也让互动成为观念传播的一部分。
影像部分则采用双通道播放系统,一部分呈现具象化叙事:在封闭空间中的角色挣扎、孤独与情绪压抑;另一部分则以抽象符号与影像流动展现潜意识的波动与碎片化。这种影像的切换与交错,进一步加强了观众在空间中所经历的心理沉浸与共情体验。
Sophia Guo表示:“《被遗忘的声音》不旨在为心理问题提供答案,而是希望为情绪与精神状态搭建一个可以被表达、被理解的舞台。”她认为,在信息爆炸与高期待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的心理困境常常被遮蔽甚至误解,而艺术有责任通过视觉语言为这些“无声之声”提供出口。
多位学者与行业观察者认为,《被遗忘的声音》体现出新生代艺术家对现实议题的敏锐感知能力和跨媒介整合的实践力。在当代艺术逐步介入教育、公共健康与社会叙事的趋势中,该作品为艺术如何回应社会关怀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范例。
当前,该项目已引起部分心理教育机构与文化空间的兴趣,未来或将以展览巡回、公众教育合作等形式实现更广泛的社会传播价值。
在文化不断对话现实、艺术持续拓展边界的今天,Sophia Guo以《被遗忘的声音》为观众打开了一个沉默而深刻的内心空间,也让我们看见:艺术不仅是美的形式,更是理解与共情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