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深化,川渝联手擘画和谐劳动关系治理新图景。两地人社部门以“省市统筹+区县联动”机制协同发力,聚焦制度创新、标准协同、数字赋能三大引擎,指导多个试点区县破除行政壁垒、共建共享,探索出跨域协作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的新路径,让劳动者安心、企业省心、发展同心。
标准协同:特殊工时与最低工资保障并进
2023年以来,重庆长寿区试点开展特殊工时改革,针对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需求,制定《特殊工时审查审批工作指引》,明确加班工资、劳动强度等21项审查指标,创新岗位清单式管理,实现“即办即走”,检查频次压缩78%。
“过去审批需要层层报备,耗时费力,改革简化了流程,提升了办事效率,办理时限由30个工作日压缩至平均3个工作日。”长寿区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长寿区迭代管理模式,将单方行政监管升级为“集体协商+职工监督+行业管理+行政监管”共治共管架构,签订特殊工时专项行业集体合同,覆盖29家企业、2.5万名劳动者,明确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调休等权益保障机制。
改革后,劳企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总量同比增长2倍,加班工资类仲裁案件量下降11%,超时劳动信访“零发生”。借助数实融合手段,“观察期”等柔性监管举措惠及企业764家,电子劳动合同签约量居全市前列,实现职工福祉与企业效能“双提升”。
在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川渝人社部门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联合开展川渝地区企业薪酬调查,实现川渝最低工资标准协同调整,明确月最低工资第一档2330元、第二档2200元,非全日制小时工资标准同步统一为23元和22元。
“标准协同打破了区域间‘逐底竞争’的旧模式,避免区域间恶性竞争,既保障劳动者权益均衡发展,又为企业营造公平市场环境,让劳动者更有获得感、企业更有方向感。”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说。
数字赋能:风险预警与云调解双轮驱动
2019年,人社部确定重庆市九龙坡区、成都市新都区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两地人社部门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与改革试点的双重机遇,签订合作协议,推出“3项机制、4方联动、6大重点”的合作模式,形成跨区域治理合力。
“和谐劳动关系公共服务智能平台”正是试点探索的成果之一,也是全国首个劳动关系预警监测平台。该平台整合社保、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聚焦劳动用工、工资发放、社保缴纳等7大风险领域,设置27项预警指标,动态划分企业风险等级,实现“实时预警、分级监管”。
“过去劳动纠纷处理常陷于被动,现在平台能提前介入,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该平台联动“1+2+9+N”劳动纠纷调处模式,九龙坡区劳动争议仲裁调解率由试点前的48%跃升至76.6%,新都区劳动争议仲裁调解率由试点前的41.2%提升至73.6%,劳动者满意度超90%。
九龙坡区、新都区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获评2021年度“我最喜欢的10项改革”,创建经验入选中国干部网络学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通识课程。和谐劳动关系公共服务智能平台被评为全国2023年度工作突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近年来,随着川渝高竹新区的快速发展,劳动争议案件持续增多,诉前调解机制薄弱、沟通机制欠缺等问题逐渐凸显。对此,广安市与渝北区深化两地协作,在川渝高竹新区共建智慧(数字)仲裁庭,打造“一体化”办案平台。该平台引入人脸识别预警系统,精准核验当事人、代理人身份,筛查同人多次申请仲裁情形。搭建全在线调解系统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劳动人事争议案件“一窗受理、分类审批、共同调裁、电子送达”。
“以前跨省维权需要两地奔波,如今通过‘一体化’办案平台,就可以实现当事人异地调解,案件平均处理周期大幅缩短。”川渝高竹新区仲裁庭负责人说。据悉,该庭已成功调裁跨省劳动纠纷27件,为劳动者追回权益损失190余万元。
据悉,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川渝两地将持续以制度创新打破边界、以数字治理提升效能,书写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全国劳动关系治理贡献更多“跨区域协同”实践经验。(凡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