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车棚地面坑洼,雨天积水能没过脚踝,现在平整干净,推车再也不用‘蹚水’了!”近日,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街道驿河社区平安电管站小区居民李师傅看着焕然一新的电瓶车棚,难掩满意。这一变化源于社区“爱邻协商议事会”推动的民生微改造——从居民“点单”到多方“议事”,再到合力“解题”,驿河社区通过“议事协商+落地行动”模式,让“小区事”变成“大家事”,以“小切口”撬动社区治理“大变化”。
案例一:平安电管站车棚焕颜记——从“积水难题”到“共治样板”
“议事桌”上聚共识
平安电管站小区是典型的无物业自治小区,电瓶车棚因年久失修,地面裂缝、雨季积水成了居民“心头患”。2025年7月17日傍晚,驿河社区牵头召开“爱邻协商议事会”,社区代表、小区党支部书记、党员代表、自治小组、居民骨干等20余人围坐一堂,围绕“车棚地面修复”展开“一事一议”。
“做什么?”:优先修复破损地面、疏通排水管道;“谁来做?”:自治小组牵头采购相关营造物料,居民志愿者参与监督;“钱从哪来?”:申请社区专项保障资金+小区自筹资金+居民筹劳。经过1小时讨论,全票通过《车棚焕颜实施方案》,明确“基础营造+居民参与”两步走策略。
“行动场”上见实效
9月10日上午,20余名居民志愿者分为三组:清洁组清理杂物、规范车辆停放;营造组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搅拌水泥、填补坑洼,对墙面及棚顶涂刷防水涂料;协调组统筹物资、维护现场秩序。近5小时奋战后,车棚破损地面平整如新,防水性能全面提升。“从‘纸上方案’到‘地上成果’仅用2个月,真正做到了‘议行合一’。”社区网格员说道。


案例二:园丁苑座椅修缮记——小座椅撬动“大民生”
“小议题”连着“大关切”
“中庭座椅松动,老人小孩容易摔倒!”9月20日,园丁苑小区党群活动室里,居民骨干张阿姨的发言引发共鸣。此前自治小组代表和网格员通过走访发现,小区12处公共座椅存在木质开裂、金属锈蚀问题,遂将“座椅修缮”列为议事会核心议题。议事会上,党员代表提议“用防腐木材料延长使用寿命”,居民建议“金属部件必须防锈处理”。经过35分钟讨论,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时间清单”:计划9月25日开展集中修缮,由木工组、打磨组、后勤组分工协作,以社区资金+小区自筹资金+居民筹劳支持。


“动手干”凝聚“邻里情”
9月25日,20余人的修缮团队开工:木工组更换8处座椅的破损板材,打磨组对12处座椅除锈刷漆,后勤组保障物资供应。居民李大哥带着儿子全程参与:“志愿者们顶着太阳干活,连午饭都顾不上吃,这种‘自己的事情自己管’的劲头,让小区更像一个家!我也想让孩子体验一下社会实践”。3小时后,12处座椅全部修复,其中7处严重损坏座椅实现结构加固,居民休憩环境焕然一新。


从“旁观者”到“主人翁”:微治理激活社区新动能
两个案例的成功,折射出驿河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闭环机制提效率:建立“收集诉求—协商议事—落地行动—反馈优化”全流程,确保议题从“提出”到“解决”不超过3个月;多元协作聚合力:社区主导、社工机构专业支撑、党员带头、居民参与,形成“1+1+N”治理共同体;民生导向增温度:聚焦“车棚积水”“座椅破损”等“关键小事”,以“低成本、高效率”实现“大民生”改善,居民满意度达98%。
“下一步,我们将推广‘议事协商+落地行动’模式,让更多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用‘微治理’绘就‘幸福圈’。”驿河社区“爱邻议事会”作为典型案例,通过“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为小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社区将持续完善长效维护机制,让治理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