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启用的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天津·武清站)正成为激活区域志愿服务力量的“核心枢纽”。基地坚守“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根本原则,构建起“政策转化器、资源聚合器、创新加速器、生态孵化器”四位一体支撑平台,通过人才培养、组织培育、项目孵化、资源聚合、宣传交流五大核心职能,积极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共治、协同发展”的志愿服务生态,全面推进从基础孵化向高质量引领转型升级,为“京津明珠幸福武清”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基地运营成效显著,品牌项目持续涌现,成功孵化“爱伴成长”“双碳e路”“栖仙妈妈”等10个金奖项目,重点志愿服务项目33个,覆盖扶老助幼、社区治理等多领域。标杆人物示范引领,全区注册志愿者超29.2万人,团队1505支,累计活动近5.6万次,涌现出老党员丁俊岩、科普先锋卢一涵、社区治理好帮手李景旺等优秀代表。孵化矩阵不断壮大,2025年重点布局“暖阳时光驿站”“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新就业群体“鸿雁守护者”等10个代表项目。组织队伍日益健全,整合34家成员单位、15个标识组织及百余支服务队伍。“暖阳时光驿站”作为基地特色载体,以“时间储蓄”为核心,践行“志愿换志愿”理念,以积分累积完善回馈机制,依托“天津志愿服务网”实现全流程管理,构建“参与服务—记录时长—核算积分—存入账户—兑换服务”完整路径,通过整合多类资源形成区级资源库实现精准供需匹配。
以赛促建,培育精品服务项目
基地紧扣“项目孵化”核心职能,以赛事为牵引,激发志愿服务创新活力。近期举办的“学雷锋做志愿服务改革建新功”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吸引了57家单位申报131个项目,涵盖环保科普、特殊群体关爱、基层治理等领域。决赛中,各项目通过PPT演讲、短视频展示、三句半表演等形式,生动展现了服务民生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以赛促建、以赛促优,一批如“栖仙妈妈”义务巡逻、“唯”爱同行、“青丝系白发”青年助老、“启鹤姐姐”普法宣传等精品项目脱颖而出,成为传播志愿精神、服务基层治理的“武清名片”,在全区推动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精准培育,夯实志愿服务人才根基
队伍是志愿服务的核心力量。基地聚焦“人才培养、组织培育”职能,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分层分类培育。专业能力提升方面,系列培训实现“按需施教”。平安志愿者专项培训通过理论教学与情景模拟,增强基层安防能力;文明礼仪培训为全区15家志愿服务组织的骨干人员讲授服务规范与沟通技巧;企业志愿服务培训推动医疗、金融、心理等行业志愿者将专业技能转化为健康义诊、防诈宣传等民生服务。队伍扩容与氛围营造上,特色活动激发全民参与热情。联合国网天津武清公司开展儿童电力科普活动,让孩子们化身“小小电力宣传员”体验志愿内涵;“益起话志愿”分享会上,李景旺分享退休后组建志愿服务团队的经历,点燃居民参与热情;志愿服务打卡活动,通过平台注册指导、垃圾分类实践等环节,让居民完整体验志愿流程。此外,依托“社工+志愿”模式设立的便民服务角,已为老年人、户外劳动者等群体提供公益理发服务40余人次,后续还将拓展义诊、咨询等多元内容。节日主题活动更让志愿精神升温,双节活动中志愿者协作完成“国庆献礼”绘画、制作主题月饼,将节日祝福与邻里温情送入社区,强化了队伍的归属感与使命感。
专业督导,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为确保重点志愿服务项目的高质量与可持续性,基地构建了贯穿项目全周期的专业督导体系,推动各类项目规范运行、提质增效。针对“暖阳时光驿站”时间储蓄志愿服务项目,基地制定项目执行指南和实施细则,为项目规范运行提供坚实保障;召开项目联席会议,全面解读国家政策与项目指南,共同研判、破解项目推进中的共性难题;组织督导专家团队深入9个镇街开展“一对一”督导,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在阵地建设、服务效能和长效运营机制等关键环节上为各试点单位提供了定制化解决方案。针对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为推动专业力量与志愿服务的优势互补,基地邀请高校学者及行业专家,对杨村街道、东蒲洼街道、下朱庄街道的3个试点社区项目进行中期评估与月度推进指导,通过资料审核、现场答辩、专题培训等方式,助力各社区在“一老一小”服务、社区蜂巢等模式上深化探索,促进专业方法与志愿力量的有机结合。此外,基地还逐步督导支持了10个金奖项目、“邻里守望”等典型项目,持续提升全区志愿服务项目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展望未来,深化转型引领发展
立足新阶段,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天津·武清站)将进一步明确“武清志愿服务枢纽”的核心定位,激活基层需求响应与本土资源两大引擎,聚焦品牌提质、人才提能、机制提效三个维度,实施协同共建、项目攻坚、宣传造势、保障兜底四项行动,系统推动志愿服务从“基础孵化”向“高质量引领”转型升级,为天津市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武清经验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