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市吴村镇:党建领航织密治理网 多元协同激活民生力

2025-10-23 14:28:27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作为人口基数大、城乡业态融合(含农村区域与纺织产业集群)的乡镇,河南省辉县市吴村镇曾面临“服务覆盖不精准、企业联动不足、矛盾化解效率低、文化生活贫瘠”等痛点。该镇以“五基四化”建设

作为人口基数大、城乡业态融合(含农村区域与纺织产业集群)的乡镇,河南省辉县市吴村镇曾面临“服务覆盖不精准、企业联动不足、矛盾化解效率低、文化生活贫瘠”等痛点。该镇以“五基四化”建设为总抓手,聚焦党建引领,联动网格、企业、党员、文化等多元力量,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路径,实现“小事不出格、矛盾不上交、文明入人心”。

党建织密“网格治理网”,精准服务直达群众。针对全镇7万余户家庭服务需求分散的问题,吴村镇构建“全员包户、精准服务”责任体系,以党组织为核心打通服务末梢。一是四级责任全覆盖。明确“包乡领导—党委书记—支部书记—各村网格员”四级责任人,专职村“两委”干部网格员每人包联30-50户,兼职网格员包联10-15户,实现家庭服务覆盖无盲区。二是新区治理破壁垒。在吴村新区社区打破传统村级界限,按“规模适度、便于管理”原则划分12个基础网格,设立单元长、楼长,构建“镇党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单元长—楼长”五级治理链条;依托“网格地图”标注边界、重点场所及责任人,确保治理精准定位。三是部门联动提效能。建立“网格+部门”联动机制,整合党建、综治、应急等12个部门资源,网格员承担“信息采集、隐患排查、政策宣讲、矛盾调处、志愿服务”五大职责,形成“网格发现—村级分流—镇级督办—结果反馈”闭环流程。

上半年,网格员累计上报事项30余件,响应率、办结率均达100%,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党员通过“71123发展党员量化培养工程”参与志愿服务1528人次,完成民生实事43件,积分制管理让党员服务“有量化、有激励”。

党建串起“产业协同链”,破解非公企业治理难题。针对镇域16家纺织企业“支部散、党员少、资源难共享”的问题,吴村镇以“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双轮驱动,打造纺织产业联合党支部,推动“党旗飘在产业链”。联合党支部创新“四联四促”工作法:一是组织联建促提升。制定议事规则,定期召开企业党建联席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二是项目联动促融合。统筹企业资源推进技术改造、环保升级项目,协调龙头企业中州棉纺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改资源对接,打破技改壁垒。三是产业联兴促发展。牵头推进“能源低耗进园区”,解决行业共性的用电成本高问题,推动全域纺织企业降本增效、绿色发展。四是区域联治促和谐。联合化解劳资纠纷、安全生产问题,维护企业与职工权益。

目前,联合党支部覆盖党员40余名,实现纺织企业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推动全镇纺织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警户联调”筑防线,矛盾化解实现“事心双解”。为破解基层矛盾“调解难、易反复”问题,吴村镇创新“警户联调”模式,将矛盾调解室设在派出所,整合“民警+人大政协委员+党员志愿者”三方力量化解纠纷。一是精准发力解纠纷。通过“民警释法讲政策、代表协调搭桥梁、党员感化拉近距离”,变“被动接诉”为“主动化解”。例如一街村村民因租赁合同纠纷多次上访,调解团队三措并举,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二是跟踪回访防反弹。建立“三清”回访机制(思想动态清、生活状况清、协议履行清),确保矛盾不反复、新案不滋生。

上半年,“警户联调”室累计受理纠纷15起,办结成功率100%,党员参与调解占比达100%,筑牢平安治理“第一道防线”。

文化赋能移风易俗,涵养基层治理文明新风。针对农村居民文化生活贫瘠、陈规旧俗难破除的问题,吴村镇以“文化+治理”模式,将移风易俗与理论宣讲、文明实践深度融合。一是非遗巡演传新风。联合“吴梦戏曲志愿队”自创5个移风易俗主题小品、剧目,以传统戏曲演绎“婚事新办、孝老爱亲”等内容,两年开展巡演14场,覆盖20余个行政村。二是多维宣讲入人心。同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万场宣讲进基层”10余场、法律宣讲10余场,让政策法规“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文明实践聚合力。累计举办各类文明实践活动50余场,覆盖1万余人次,通过“演、讲、践”结合,推动文明新风取代陈规旧俗。

通过党建引领多元协同,吴村镇实现了“治理效能、产业活力、文明程度”三重提升:基层服务响应速度显著加快,群众满意度持续提高;纺织产业集群凝聚力增强,技改与降本成效明显;矛盾纠纷化解率、党员参与率均达100%,文明新风成为基层治理“软实力”,真正构建起“党建红引领治理优”的新格局。(张慧云)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