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人工林科研领域,有这样一位有眼界,懂创新,不忘初心的探索者。他就像是一位破解森林秘密的“魔法师”,毕生致力于探究森林中的未知领域。他就是北京林业大学席本野教授。
席本野教授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国家林草局林草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北林学者” 青年拔尖人才,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席本野现为林木资源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培育及生态系统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林业大学“5·5工程”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公众号PWRlab创办人,中国林学会森林培育分会青年理事,中国林学会林业气象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林草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创新团队“杨树人工林高效培育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他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63篇。参编《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森林培育卷)》和《中国林业百科全书(森林培育卷)》的部分章节。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7件。制定北京市地标1项,团体标准2项。
在针对林木完整轮伐期研究时,席本野不仅系统揭示了人工林水分高效利用机制和人工林生长与土壤水的互馈关系,还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人工林高效水分管理理论与技术的重要突破,为践行国家“大力发展节水林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政策做出突出贡献,在国际森林培育领域具有显著创新性。
席本野阐释了轮伐期内根系结构和吸水特性的演变与环境响应规律。基于近3万个根样的分析,明确了全根区(0-6米深)根系结构的演变与环境响应规律,揭示了浅/深层根系功能逐渐分化的机制,并摸清了浅/深层根系吸水的时空变异特征与补偿机制。
他首次发现“蒸发驱动的水力再分配”(EDHR)这一根系水分运输新机制,并证明共普遍性;同时,借助 Micro-CT、数值模拟、热技术等多元化方法,进一步阐明了EDHR的物理机理及其生理生态学意义。该成果为认知根系吸水过程开辟了新视野,并为阐明人工林水分高效吸收机制和锁定土壤水资源高效利用区城提供了关键依据。
席本野深入剖析了轮伐期内林分的耗水规律与调控机制。基于12年耗水研究,他构建了基于作物系数的耗水模型,发展了林木蒸腾测定与尺度上推方法,突破人工林耗水监测与预测难点。
他率先发现林分郁闭后的耗水激增可快速诱发深土层干燥化(土壤干层),并逐渐通过抑制蒸腾而显著降低林分生产力,导致林分丰产不可持续,且通过普查证明该现象在华北平原杨树人工林中普遍存在。该成果预警了全球人工林可持续高效生产面临的新危机---深土层水资源枯竭,为我国人工林宏观布局和建设方案的优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席本野系统构建了轮伐期内人工林的动态高效水分管理策略。基于15年水分管理研究,他构建了“林分郁闭前,春早季精准灌——节水分、促生长、增碳汇”+“林分郁闭后,雨季促雨入渗---补深水、防衰退、保碳汇”的动态高效水分管理策略。同时,他研发出包含5大技术、3类智能传感器的精准灌溉技术体系与智能灌溉系统。该技术成果能使林分生产力提高16%-38%、林木碳储量提高约20%、水分生产力提高约8%,并避免深层土壤干燥化,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成果已在山东推广应用2.5万亩,被中国林学会鉴定为“整体达国际先进水平”。
除了科研以外,席本野还积极服务社会,他培训基层林业工作者,服务行业发展。他创办PWRlab公众号,传播了林业科学知识,其创作、拍摄的《林业人的十二时辰》弘扬了林业人精神。席本野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推动中国人工林产业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