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收藏成为趋势、文化回归成为共识,陈年白酒——这一代表着时间、匠心与情感的特殊载体,正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审视与追捧。而在这一波“老酒热”背后,一位长期深耕于白酒品鉴与真伪鉴定领域的行业专家,正在用他的方法论和专业精神,为老酒“正名”,为中国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他就是张鹏飞——中国酒业协会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专家、国家级白酒品酒师,也是国内为数不多将“老酒鉴定”推进至体系化、标准化层面的先行者。
从热爱到专精:十五年沉淀,走出一条“技术+文化”的老酒之路
张鹏飞的老酒之路始于2009年。从第一瓶计划收藏的陈年茅台开始,他便深深沉醉于中国白酒所承载的历史温度与文化精神。与多数收藏爱好者不同,张鹏飞很早就意识到,老酒的真正价值,不仅仅是“年份”和“品牌”,更在于其背后的可验证性与专业判断。正是在这种意识推动下,他从最初的经验积累逐步转向系统构建,并于2014年创办邯郸市御良酒类销售有限公司,将个人收藏经验转化为标准流程,开启了老酒鉴定系统化探索的第一步。
在之后十余年的实践中,张鹏飞不断优化评估模型,从包装、喷码、封盖、玻璃瓶型等物理特征,到出厂编号、历史档案、获奖记录等数据维度,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结构化的陈年白酒真伪鉴定流程。这一流程如今已被河北省酒类收藏文化协会等多个机构采纳使用,并在行业内广泛流通。
创新不是发明,而是建立行业共识
张鹏飞的最大贡献,在于将一个原本“靠眼力、靠经验、靠圈子”的江湖式行当,转化为“可复制、可传播、可追责”的专业技术体系。他提出的“酒龄推断+包装分析+历史演化对照”三重结构,改变了老酒行业长期以来“无标可依”的鉴定困局。例如,在判断一瓶1980年代的五粮液真伪时,他会依据当年国家标准喷码特征、当期包装印刷工艺、胶帽封装痕迹等关键指标,结合同期流通样本进行交叉比对,最终给出可追溯、可验证的鉴定结果。
与此同时,张鹏飞还倡导“老酒分级”理念,在行业内首次将中国名优酒的等级奖项、工艺传承路径与收藏价值体系相结合,建立起一套被收藏圈广泛认可的“价值判断模型”,让收藏行为不再只是情怀驱动,更具理性依据。
推动文化从“圈内”走向“共识”
除了技术路径的深耕,张鹏飞还特别重视文化层面的引导与普及。他主张老酒不仅是投资品,更是文化品,是一段历史与一段记忆的交汇体。他通过组织讲座、编写评估指南、运营线上科普内容等多种方式,推动老酒知识向更广泛的消费群体传播。
他所策划的“老酒鉴定公开课”在多个省市酒类协会和收藏组织中反响热烈,极大增强了消费者对真假老酒的辨识能力。他还被多家主流酒类平台邀请担任技术顾问,帮助平台完善鉴定流程、制定风控标准,推动整个行业朝着更加透明、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他看来,推动老酒文化走向大众,不只是一个市场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责任。“中国酒文化传承几千年,每一瓶真正的老酒,都是对传统工艺、对时代审美、对民族记忆的浓缩与见证。我们不能让它只停留在小圈子里,更要让它走上讲台、走进社会、走向世界。”
文化自信下的产业探索者
近年来,张鹏飞也正在尝试将中国白酒文化与现代技术手段结合起来。他计划联合技术团队,开发“老酒数字鉴定溯源系统”,基于图片识别与特征匹配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加高效、可信的鉴定辅助工具。他还正在与数家协会商议建立“白酒历史样本库”与“标签数据库”,希望将目前的经验知识固化为数据库资源,为行业未来的标准制定提供数据基础。
从收藏者、实践者,到行业推动者与标准倡导者,张鹏飞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清醒。他说:“我所做的事情,其实就是一件事——让中国的陈年白酒,真正被理解、被尊重、被珍惜。”(文/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