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匠心

2025-09-30 11:46:28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在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沙卷烟厂,有这样一座“桥”——他扎根生产一线三十余载,贯通中西技术,联结设备人心;他以负责的态度做事,在问题与解决方案之间,成了那个最值得信赖的联结者,

在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沙卷烟厂,有这样一座“桥”——他扎根生产一线三十余载,贯通中西技术,联结设备人心;他以负责的态度做事,在问题与解决方案之间,成了那个最值得信赖的联结者,他就是全国劳模伍宁桥。三十多年来,他从一名普通维修工成长为技术权威,从基层员工成为全国劳模。

 匠心之路:从维修工到技术权威的成长

在该厂制丝车间李虹的眼中,伍宁桥是一个喜欢和设备打交道的人,不仅专业知识扎实、业务精湛,而且管理经验丰富,善于机制创新。

1991年盛夏,22岁的伍宁桥怀着对机械的热爱走进制丝车间。初来乍到,他就被那些庞大的制丝设备深深吸引。别人下班回家了,他却总是留在车间里,对着设备琢磨个不停。从最基础的机械维修工做起,他先后担任维电班班长、机械技术员、车间副主任。“设备就像人一样,你了解它、关心它,它就会对你好。”这句话,陪伴他与设备打交道的每一天。

1995年,长沙卷烟厂从德国豪尼公司引进了第一条科研制丝线。当时设备资料不齐备,又无经验可借鉴,安装调试难度可想而知。伍宁桥组织20多名精干的维修人员, 晚上查阅、翻译资料,白天安装,凭借自身过硬的维修功底,摸索出了一套科学适用的安装流程和方法,仅用45天就圆满完成了原计划2个多月的安装调试,令德国工程师对中国工匠刮目相看。

2004年,长沙卷烟厂“十五技改”全面铺开,新联合工房制丝线是当时独一无二的创新工艺生产线,工艺和设备技术都极其复杂。作为车间技术组长,他既要保障制丝一线的生产任务,又要配合好新设备的安装调试,他奔波在新线与老线之间。维修现场、安装现场、调试现场处处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期间,他独创的“分段轮保法”设备保养体系,将原来每周停产6个小时的集中轮保,转变为每天生产结束后的分段轮保。

“他既是老线与新线的过渡之‘桥’,也是操作工、技术人员之间的连心之‘桥’”,李虹说到。

暖心力量:寒冬深夜的攻坚

在动力车间王丹琼的回忆中,伍宁桥的身影是深夜里常见的风景,无论多晚,只要车间有情况,他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

2020年,伍宁桥担任动力车间主任。身为车间负责人,伍宁桥主动担当、迅速响应,始终坚守在车间工作最前线。

一次晚班值守,他接到员工反馈厂区老科研楼地沟口有大量蒸汽冒出,当即与管泵维修班成员一起,到达现场查看情况。正值冬季,晚上室外温度只有3度,为了查明漏点情况,他不顾严寒,与维修人员一道在地沟、科研楼热泵房、老科研楼通道夹层中穿梭。在排查到老科研楼小线地沟入口时,因为空间狭小,又矮又闷,需要猫着腰才能通过,维修人员让他就在外面等,他说:“我也是搞技术出身的,我们一起争取早点找到漏点、尽快排除隐患。”说罢,就带头冒着蒸汽,用手摸索着爬进了地沟。最终,经过2小时排查,直到晚上十点钟才发现原来是老科研小线疏水器内漏。确认问题和解决方案后,他才放心地离开现场,只留下冬日夜色下一抹消瘦的背影。

王丹琼动情地说:“那天晚上那么冷,地沟里又闷,他却第一个钻进去,我们心里充满敬佩。他就是这样一个永远冲在最前面的人。”

安全筑桥:严细实恒的守护

在安全管理部周莎丽看来,伍宁桥是一个善于把技术的精细和管理的严谨完美结合的人。

2022年,伍宁桥调任安全管理部。面对全新的工作领域,他将技术人员的细致严谨与管理者的系统思维相结合,推动安全管理焕发新面貌。

他以“细”字为基,扎实推进安全管控,完善风险分级机制,绘制清晰直观的四色风险分布图,全面落实风险告知,推动“一会三卡”和“安全自检表”有效应用,夯实一线安全基础。他以“严”字为要,强化全过程监督,狠抓责任落实,通过“四不两直”综合检查、专项督查、重点时段抽查、节假日巡查和季节性排查相结合,确保安全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无论是深夜的应急排查,还是节假日的安全检查,总能见到他的身影。他用脚步丈量厂区的每个角落,用经验识别潜在的风险,用责任守护着企业的安全防线。

周莎莉深有感触地说:“他用最朴实的方法解决最棘手的问题。他经常说‘安全’不是写在纸上的条文,而是刻在心里的责任。”

三十余年如一日,伍宁桥这座“桥”始终稳稳扎根在一线。他用专业跨越技术难关,用担当守护员工安全,用匠心连接过去与未来。这座“桥”,不仅连接着设备的正常运转,更连接着人心的温暖;不仅见证着企业的创新发展,更彰显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璀璨光芒。(赵奕雨)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