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灿的烟叶堆积如山,烟农黄林帆的脸上绽放出笑容,他的30亩烟叶预计能带来10万元的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清晨七点,湖南宜章县黄沙烟草站已是车水马龙。一辆辆农用车载着金黄色的烟叶排队等候,烟农们互相帮忙卸货,一捆捆烟叶被送进站内。初检、评级、过磅、打包——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空气中弥漫着烟叶特有的香气。
“我今年种了约30亩烟叶,按照目前情况,预计收入10万块钱不成问题,”烟农黄林帆望着那一把把金黄色的烟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觉得这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
烟叶丰收,金色希望照进现实
九月的宜章,弥漫着烟叶的芬芳。
在宜章县黄沙烟草站中心点,工作人员正一丝不苟地对烟叶进行初检、评级、过磅、打包,整个收购现场繁忙而有序。
4.38万亩烟叶全面开秤收购,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黄沙镇是宜章县远近闻名的烟叶种植大镇。为确保烟叶收购工作有序开展,当地做足了准备。
“我们会将政策宣传到位,岗前培训到位,服务保障到位,风险防范到位,维护好烟叶收购秩序,切实保障烟农利益。”黄沙烟草站副站长刘永斌说。
种植烟叶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好等优势,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今年,宜章县计划收购烟叶10.5万担,自8月10日开秤收购以来,共设立3个烟叶收购站、6个收购点、10条收购线,预计9月底将全面完成烟叶收购任务。
规范与廉洁,收购季的两大支柱
在赤石烟草工作站,站长蒋闻予早早来到收购现场,仔细检查每一个环节。
“烟叶收购,质量是关键。每一个环节都要规范操作,不能有丝毫马虎,这样烟农才会放心把烟叶交给我们。” 蒋闻予说道。
为保质保量完成今年的烟叶收购任务,宜章县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和烟草部门严把精准预约、烟叶初检、现场管理、质量验收等环节。
通过加强烟叶收购管理,着力提高评级准确率、收购效率、烟叶纯度和烟农满意度。
廉洁是烟叶收购工作的另一重要支柱。在烟叶收购开始之前,当地召开了烟叶收购人员的廉政谈话会,所有烟叶收购人员都签订了廉洁自律承诺书。
“我在烟站卖烟特别放心,这里的收购流程透明公正,每一个环节都有监控,大家都可以看到整个定级的过程,不会有任何偏差。”渔溪村的老烟农李建生说道。
为确保烟叶收购工作公开透明、公正廉洁,当地不仅加强廉洁纪律教育,还建立了完善的监督机制,通过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等方式,畅通监督渠道。
安全守护,筑牢收购防线
高温酷暑季节,中暑现象时有发生。
为保障烟农在高温条件下的安全,各烟草站提前做好防暑降温工作,设立了休息室,配备了防暑降温药品和茶水,确保烟农的健康和安全。
“真的太感谢他们了,当时我头晕眼花,一打电话,烟站的工作人员就马上过来帮忙,我很快就恢复了。”曾因中暑受到帮助的李阿姨回忆道。
安全防护网覆盖了烟叶收购的各个环节。在宜章,一套以“红、黄、蓝”三原色预警为核心的可视化管理体系正在运行。
红色标签代表“严重隐患”,需24小时内消除;黄色标签代表“重大隐患”,限期3日内完成;蓝色标签代表“一般隐患”,一周内完成整改。
“颜色就是命令,标签就是责任状,”安全部门负责人刘万军解释,“以前交份整改报告可能就‘结案’了。现在不行,纪检组会杀‘回马枪’,现场复查验收。”
2025年以来,已累计标记隐患点23处,其中红色2处,黄色7处,蓝色14处。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促增收
在宜章县的烟叶产业发展中,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在渔溪村,一场“土壤革命”让烟叶生产实现了质的飞跃。
通过实施“测土配方+生物菌肥”技术,烟草站联合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将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8%提升至3.5%。配套建设的30公里灌溉管网和15公里机耕道,让机械化作业率从不足40%跃升至85%。
2025年最新统计显示,村集体烟叶收入突破100万元,较帮扶前增长10倍。
“现在每亩纯收入能达到3000多元,比种传统作物增收120%。”正在烟农叶剑民算了一笔账。
宜章县还大力推行“烟稻轮作”模式,有效利用烟水烟路等设施,联合县农技部门为农户提供优质水稻品种,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农户收益最大化。
在里田镇黄土村,400亩烟稻轮作的晚稻田宛如一大块金色地毯,铺展于广袤田野间。
“烟稻轮作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农业种植模式。烟叶收获后种水稻,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避免闲置浪费,还可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发生,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当地烟草部门相关负责人智磊介绍。
傍晚时分,黄沙烟草站的收购工作暂告一段落。工作人员开始清理场地,维护设备,为明天的工作做准备。站外,卖完烟叶的农民们三三两两结伴回家,互相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和价格,盘算着接下来的农事安排。
金灿灿的烟叶,不仅映照着农民丰收的喜悦,更连接着宜章县乡村振兴的广阔前景。(吴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