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与创新发展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期七天的“穹天玉宇——沉浸式中国藻井数字艺术展”于9月25日在北京惠多港购物中心圆满收官,科技与古老艺术在此交织出璀璨篇章。
“穹天玉宇——沉浸式中国藻井数字艺术展”(简称“穹天玉宇”)以中国古建筑藻井艺术为核心,融合前沿数字技术打造出一场独具特色的新媒体艺术体验。项目获得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与北京市文物局指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之纲教授担任总策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与北京鱼果文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品。
展览通过高精度扫描、三维重建、裸眼3D、CAVE全景空间等多媒体手段,呈现中国传统建筑藻井的结构美学与文化内涵,并以公共教育活动推动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商场中庭早早聚满了前来参会的市民、学者与学生。巨大的LED屏上滚动播放着藻井艺术的影像,观众仿佛置身古殿穹顶之下。主持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之纲走上舞台,宣布论坛正式开始。
主旨演讲引发热烈反响
论坛的首个环节是主旨演讲,持续一个多小时,思想与观点在现场激烈碰撞。率先发言的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祁庆国以“数字艺术——数字时代的文化方式”为主题,阐述了数字艺术在当代文化传承和公共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强调数字化不只是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新的文化思维方式。随后,北京市文物局专家、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卫伟分享了三维采集和数字拓印技术在石碑石刻文物信息采集中的最新应用实例,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尖端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实际意义。接着,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裴唯伊从工业遗产的角度切入,讲述了数字化如何赋能老厂房与遗址,实现空间的再生与公众参与。最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师、数字影像实验室主管贾玥以大量生动案例展示文化遗产视觉化呈现的多种方式,将观众带入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盛宴。整场演讲环节内容扎实,赢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也为后续圆桌讨论奠定了深入交流的基础。
圆桌讨论智慧交锋
随后在专家圆桌会谈环节,四位主旨演讲嘉宾共同探讨“数字化驱动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新范式”。从数据标准到跨领域协作,从公众教育到未来应用,讨论深入且务实。现场观众也积极提问,与专家们面对面交流最新研究动态。
青年峰会展现新力量
下半场的“新声承启青年峰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研究员普雅·阿玛尼的主持下拉开序幕,为论坛注入了充满朝气的学术能量。北京师范大学的陈焱松率先阐释如何通过增强现实构建文化遗产的“透明性”,让观众仿佛置身文物现场;随后,清华大学张垣展示了文图共轭的可视化流程,将复杂的文化数据转化为可读、可感的图像信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王琰继续深入,剖析数字叙事在多模态认知下的传播模式;北京大学博士大卫分享的民间外交视角,为跨文化交流带来鲜活案例;最后,清华大学沈民智以三维虚拟重现技术展现古建的复原过程,赢得阵阵惊叹。青年学者的创新思路和多维探索,使整场峰会成为一次真正的“头脑风暴”,也为文化遗产数字化未来注入勃勃生机。
青年峰会最后的圆桌讨论气氛热烈,普雅与五位嘉宾就“新声承启”主题深入探讨青年如何在数字化时代肩负文化传承重任。
线上线下互动广受好评
论坛全程提供线上直播,远在外地的观众也能实时观看并提问。无论是会场内外,互动频频,观众热情高涨。许多观众表示,这是一场真正的“思想盛宴”,不仅让他们看到了数字技术的魅力,也让传统文化的价值更加鲜活。
展览与学术活动的双重意义
“穹天玉宇”展览不仅以六面LED构建的CAVE空间呈现藻井的绝美,也借助一系列学术活动让公众深入理解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价值。论坛的举办进一步拓展了展览的学术影响力,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了经验借鉴。
随着展览和论坛的圆满结束,北京在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再度树立标杆。无论是现场的观众,还是通过网络参与的学者与学生,都带着收获与启发离开,为未来的文化数字化之路注入新的信心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