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块“变小块”的故事——刚果(金)联合体项目QC小组降低露天矿山爆后大块率的攻关之路

2025-09-23 15:29:53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在刚果(金)的旱季,SICOMINES铜钴矿的采场里,烈日炙烤着翻腾的尘土。推土机、矿卡轰鸣着驶过,爆破作业一声巨响,漫天碎石飞落。然而,爆后矿堆中总会夹杂着一些巨大的块石,直径超过80公分的“拦路虎&rdquo

在刚果(金)的旱季,SICOMINES铜钴矿的采场里,烈日炙烤着翻腾的尘土。推土机、矿卡轰鸣着驶过,爆破作业一声巨响,漫天碎石飞落。然而,爆后矿堆中总会夹杂着一些巨大的块石,直径超过80公分的“拦路虎”横亘在前。它们阻挡着矿石运输的节奏,也拉高了二次破碎的成本。

2024年年初,由于采场降深导致的矿岩的岩性变化,项目每个月的爆后大块率都在0.74%左右,远高于业主要求的0.3%。这意味着,几乎每次爆破后,破碎锤都要连续工作几个昼夜,司机们抱怨“油耗高、工时长”;调度室的报表上,红色的成本曲线直线上升。对项目而言,这是一个必须攻克的“硬骨头”。

一、小组的成立:一场责任与挑战

2024年4月,一个名为“采矿先锋”的QC小组在项目部成立。组长祁晓鑫在第一次会议上说:“我们必须让爆后大块率降到0.3%以下,这是业主的硬指标,也是我们工程信誉的底线。”

会议室里,年轻的技术员们摊开图纸、调出爆破视频,现场的爆破师傅们拿着验孔记录,大家争论着原因。

于是,小组把“降低爆后大块率”确立为核心课题,一场有计划的技术攻关拉开了序幕。

二、现场调查:追寻问题的根源

在赤道烈日下,小组成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逐孔测量钻孔深度,蹲在爆堆旁用钢尺量石块尺寸。

一次现场调查中,穿采车间陈耀宗发现炮孔内的药柱高度明显不足,周围的岩石裂隙中还渗着水。他抬头说:“是裂隙发育太严重,装药总是流失。”

另一组人在爆后堆场统计大块数据,发现爆区顶部的直径为1000mm~1200mm的大块占比高达72.45%,几乎成了主要症结。

经过反复排查,小组最终确认了三大主因:岩石节理裂隙发育、装药结构不合理、孔网参数设计偏大。

三、制定对策:从书桌到矿场

夜晚的项目部,灯光常常亮到凌晨。技术员们在电脑前用3DMINE模拟爆破能量分布,反复计算装药比例。有人提议:“我们试试间隔装药,把能量分布均匀。”

经过论证,他们决定在软岩区采用“底部分段间隔装药”,在硬岩区采用“中间间隔装药”。同时,重新调整孔网参数:硬岩由6m×7m改为6m×6m,软岩由8m×10m改为7m×9m。

纸上方案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矿场。每一次试验,几十米深的炮孔,几十吨炸药,都是一次昂贵的实验。

四、实施过程:试验与改进

6月的一天,软岩区第一轮间隔装药爆破试验展开。起爆声过后,烟雾散去,矿堆上已难觅一米见方的巨石。现场记录员激动地喊道:“大块率降下来了!”

另一边,硬岩区的爆破师傅们改用了成品乳化炸药,避免了漏药问题。试验数据表明,大块率稳定在0.36%以下。

7月,随着孔网参数调整试验的完成,软岩区大块率进一步降至0.34%,硬岩区降至0.39%。最终综合数据稳定在0.17%,远低于业主0.3%的要求。

五、成效与反响

数据一出来,整个项目部都振奋不已。破碎锤工人笑着说:“现在再也不用连夜加班敲大石头了。”调度员在日报上用红笔画下了“0.17%”,这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团队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业主代表在现场考察时竖起大拇指:“爆破效果显著改善,完全符合我们的技术和生产要求。”

通过这次QC活动,项目降低了设备磨损,也极大改善了矿石供应的连续性。更重要的是,这一成果证明了团队攻坚克难的能力,为公司在非洲矿业市场赢得了声誉。

六、经验与启示

回顾整个过程,我们深刻体会到:

科学分析是前提:只有通过系统的数据调查与统计工具,才能锁定真正的要因;

创新是突破口:间隔装药爆破技术与孔网参数优化,是降低大块率的关键;

执行与监督是保障:技术交底与现场监督确保方案不走样,措施落地见效。

七、展望

如今,大块率难题已被攻克,但我们的脚步不会停下。QC小组已将下一个课题锁定为“提高露天矿山边坡一次性验收合格率”,继续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

正如一位组员说的:“每一次爆破声里,都有我们追求质量的决心。”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