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洒落,洒遍郧西县层层叠叠的烟田。在湖北口回族乡的烟叶收购站里,分级队员王大姐指尖飞舞,动作娴熟而专注。“这片烟叶色泽金黄,油分足,肯定是上等烟。”她一边说着,一边向新来的队员示范分级技巧。与周围繁忙而有序的景象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以前这个时候,只能守着家里几亩地,收成看天,农闲时总觉得空空的,心里也着急。”王大姐手指熟练地分拣着烟叶,一边轻声回忆道,“那时候我们也想着外面赚钱了能有个保障,可老人年纪也大了,孩子还小,哪能真放得下?”
她微微停顿,目光温柔地投向窗外,“后来听说村里有了分级队,还能培训,我就报了名。没想到,这一干就是好几年。”她手中的动作依然流畅,声音里却多了几分安定,“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做事,老人不舒服能随时照应,孩子放学回家,饭是热的,妈也在。这种日子,踏实暖心。”说着,她眼角漾开幸福的细纹,笑意如秋阳般温润。
这份“家门口的踏实”,不仅源于一份稳定的工作,更来自从“零工”到“技工”的成长之路。
就在两周前,王大姐和全县50多名分级队员一起,刚刚完成了郧西县局(营销部)组织的分级技能培训。这场覆盖全县的专项技能培训,如一股暖流激活了农村闲散劳动力,让传统的烟叶季节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让乡亲们的生活有了实实在在的奔头。
图为郧西县关防烟叶站烟叶分级现场。
培训一结束,队员们便迅速投入了今年的烟叶分级工作中。他们不仅熟练掌握了按部位、颜色和品质对烟叶进行精细分类的技能,更在实践中越发得心应手。如今,分级场上,人人都成了“专业人”,动作又快又准,烟叶质量与经济效益也显著提高。
天刚蒙蒙亮,分级队员们就已到岗,星斗满天才收工回家。尽管辛苦,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踏实而温暖的笑容。不少队员最初连烟叶的基本部位都难以分清,如今已能熟练精准地完成分级操作,甚至开始带领新队员。通过持续的培训和实践,许多原本农闲时无事可做的村民,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实现了从“闲时无业”到“四季有活干”的转变。日子过得越来越踏实,腰包也越来越鼓,生活的盼头,正如那金黄的烟叶,愈发灿烂动人。
走进郧西县大小新川产业综合体,扑面而来的是蓬勃生机。张大哥正在大棚里忙碌着,他一边擦拭额角的汗水,一边笑呵呵地说:“以前种完一季庄稼,就只能闲等着明天,挣的钱刚够糊口,现在不一样了,这大棚一年四季都有活干--育苗、种香菇、种药材,月月有收入,日子越过越踏实。”
这个烤烟面积1000多亩的产业综合体,通过“大棚+多元种植”的模式,将传统的育苗大棚变成了全年无休的“致富车间”。过去,家家户户“单打独斗”,种什么、卖什么全靠自己,收入极不稳定。如今,综合体通过“大棚+多元种植”模式,把分散的土地和劳动力整合起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我们不再是一家一户单干,而是一个集体‘合奏’。”张大爷感慨道。
图为查看香菇长势。
最让他高兴的是,综合体不仅提供了工作岗位,更教会了大家技术和思路。“以前政府发补贴,那是‘输血’,能解一时之急,但解不了长远之困。现在咱们自己‘造血’,大棚里长出的是实实在在的希望。”他指着棚内整齐的菌棒说道,“这些香菇、中药材,都是我们新的收入来源。忙的时候,一个大棚能雇三十多人,都是本村乡亲。”
夕阳西下,综合体内仍是一片忙碌景象。分级队员们有说有笑地结伴回家;大棚里,工人们正忙着给菌棒浇水,一列列整齐的菌棒在湿润的空气中悄然孕育着新的收获。
这片金色的土地,正在见证一场美丽蜕变,从“闲散”到“忙碌”、从“单打独斗”到“集体合奏”、从“输血”到“造血”,一片片金叶,正铺就一条越来越宽的乡村振兴之路。(李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