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师范大学一支由8名同学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云南省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教育帮扶、法治宣传、精神铸魂”三位一体实践活动。实践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前往施甸县人民检察院开展学习实践,其次基于当地教育实际需求开展支教活动;最后是深入木老元乡三个行政村进行调研活动。
在检察院实践环节,同学们通过参观、座谈、案例研讨及普法宣传等多维度活动,全面增进了对检察职能和社会责任的理解。走访检察文化室、案件管理办公室等功能区域时,通过史料展陈和实地观摩,深入了解了人民检察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四大检察”“十大业务”的工作格局。范早检察官结合批捕公诉、未成年人检察等一线办案经历,分享了职业选择的心路历程与实战感悟,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法律人的使命与担当。队员们围绕基层司法实践踊跃提问,就“如何平衡法理与情理”“边远地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难点与对策”等问题与检察官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重点研讨了留守儿童犯罪、边疆安全与跨境犯罪等典型案件。最后在检察院的带领下,团队深入木老元乡开展普法宣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和留守儿童重点讲解未成年人保护、防诈骗等法律知识,切实提升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育帮扶方面,团队基于当地教育实际需求构建了“基础+拓展”双轨并行的教学体系。基础教学聚焦数学、英语等基础知识的系统讲解与能力培养,作业辅导采取分组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为各科作业分别制定学习重点。拓展课程则开发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内容,地理课通过图像与案例阐释湿地生态价值;影视赏析课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科学实验课借助日常物品将抽象的物理原理转化为可操作的探索活动,帮助提升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
乡野调研环节,团队深入木老元乡三个行政村,通过文化体验、民生走访、产业调研等多维度行动,真实感知乡村发展脉搏,以实际行动服务基层所需。文化体验中,队员们上山采菌、参与民族“打歌”活动,深切感受“靠山吃山”的生存智慧和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民生方面重点走访留守老人家庭,记录其在亲情陪伴与医疗服务的需求并及时向乡人大代表反馈。产业调研显示当地以玉米、四季豆种植为主,但受地形限制难以规模化,农产品抗风险能力较弱。安全治理上专访了乡消防队杨队长,了解到队内每月开展防火巡查并用布朗语进行防火宣传,近年来未发生重大火灾。基层治理方面,乡人大主席介绍乡里建立了“预警-介入-调解”机制,兼顾国家法律与民族习惯,有效化解了田界、婚恋等常见纠纷。通过扎实的走访与实践,队员们深切感受到木老元乡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也真切体会到基层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入体会到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青年成长的时代舞台。大家表示将始终怀揣热忱,以专业知识服务基层需求,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最耀眼的光彩。实践结束后团队召开了总结会议,系统梳理经验、反思不足,并形成书面总结材料,为未来更多学子投身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了宝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