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志丹县金丁镇杨湾村,像很多落后村庄一样,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人口“空心化”,破旧的窑洞,脏乱的环境。村旁的省道上车来车往,可村子的发展脚步,却曾像山间的羊肠小道一样迟缓。
炕头的“民心账本”
“张叔,这个月的补助收到了没?老伴的慢性病药还够吃不?”在张延明家中,志丹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驻村第一书记刘明翻开厚厚的帮扶台账,逐一核对政策落实情况。
张延明连忙点头:“到账了!多亏你们记得牢,还帮我找了个管护的活。老伴的药也按时送上门,再也不用跑老远的路去买了!”。
刘明的台账本上,每一页都记满了村民的需求:张婶家的自来水管道要检修、周大哥的葡萄需要销路、留守儿童小军的学习用品该添置了。上个月,张巧梅突发重病,刘明连夜帮忙联系医院,还协调申请了临时救助金。“要不是刘书记跑前跑后,我真不知道该咋办。”病愈后的张巧梅提起这事,眼眶仍会泛红。
这份“把村民的事当自家事”的坚守,刘明也成了大家心中的“暖心人”。
(驻村第一书记刘明走访困难群众)
果园的“希望果苗”
走进村西头的葡萄种植园,曾经荒芜的坡地,如今爬满了翠绿的藤蔓,一串串饱满的果实挂在枝头。周明远在园里修剪枝条,看到刘明,立刻迎了上来。
“刘书记,今年的果子长得好,多亏你请专家来教技术,还帮我们联系了电商平台!”周明远的脸上满是笑容,“去年光卖葡萄就赚了2万多,今年我又多承包了2亩地,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谁能想到,两年前的周明远还在为生计发愁。妻子患病需要常年吃药,家里的几亩薄田仅够糊口。刘明了解情况后,鼓励他种葡萄,手把手教他管护技术。如今,周明远成了村里的种植能手,带动3户村民一起种葡萄。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村口的“幸福变化”
“以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晚上出门连个路灯都没有,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路灯亮堂堂的,饭后散步也安心!”傍晚时分,村民们在村口的文化广场上聊天,说起村里的变化,大家都赞不绝口。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藏着驻村工作队的汗水与付出。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解决难题,让杨湾村不仅换了“新模样”,更有了“新气象”,朝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