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持续深化,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鲜明主题。基层作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和国家治理“神经末梢”,其政治生态直接攸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及党的执政根基稳固。近年来,依托大数据监督、小微权力清单等机制,监督触角向基层一线延伸,有效破解监督力量薄弱、“微腐败”易发等问题,推动基层权力运行规范化、透明化、高效化。在此背景下,选调生作为党和国家选派至基层的新生力量,肩负扎根一线锤炼本领、扛起政治责任守护政治生态的双重使命。
心里揣着“明白账”,监督才敢“说硬话”。选调生作为基层监督的“前哨”,能不能挺直腰杆履职,关键看政策功底扎不扎实。政策学习决不能“雨过地皮湿”,要像磨刀一样,越磨越锋利——紧盯村级项目、惠农补贴、集体资产这些“风险地带”,开展“政策解读+案例分析”式学习。不仅要搞懂政策条文,更要拎得清哪些环节容易“钻空子”,自己先整理出一本“明白账”,做到心中有数、手上有招。参与村务时,这把“政策尺子”得时时握在手里。不说“大概”“可能”,而是“根据某条规定”“必须如何操作”。既要坚守政策刚性,也要理解基层实际,在原则与情理之间找到最优解。丢掉“怕得罪人”的包袱,用政策说话,用规则撑腰,让监督不是“找茬”,而是“护航”,真正成为纪律防线的硬核守卫。
跟着老乡学办法,监督才能“接地气”。监督不能只靠条条框框,更要接“地气”、懂“土情”。最怕“飘在上面”,脚上不沾泥,说话没人听。选调生要主动褪掉“书生气”,把老支书、老党员当成“行走的教科书”,学他们怎么用俚语俗话讲清政策、怎么在喝茶聊天中化解疙瘩。从老乡的“牢骚话”里听出问题,从“院坝闲谈”中摸实情,把生硬的监督条款变成老百姓听得懂、愿意聊的实在话。更要沉到事里去练,换届选举、项目跟进一次不落,亲手理一理“四议两公开”怎么落地、村账怎么监督。哪里卡壳了、哪个环节含糊了,当场就能指出来、帮着纠到位。通过一件事一件事地琢磨,把制度从纸上搬到地上,让监督不变成“空对空”,而是精准点中要害的“实打实”。
自己先做“干净人”,群众才会“信得过”。监督别人,自己首先要行得正、立得直。选调生虽然年轻,但手中也掌握着一定的建议权、协调权、经手事权,这些看似不大的“微权力”,一旦失去约束,也会出问题。必须从小事小节严起,主动公开自己负责的工作、经手的事项,干了什么、怎么干的、结果如何,都要清清白白、及时公开,自觉接受党员和群众监督。在涉及利益的事务上,更要严格按程序办、按制度来,不搞变通、不徇私情。遇到人情请托、打招呼求方便,绝不绕弯子,直接亮出底线:“这事得按规矩办”。只有自己清清白白,说话才有人听、监督才有人认。用“一身干净”换来群众的真心信任,他们才会跟你讲真话、道实情。这种“鱼水信任”,才是基层监督最硬的底气、最深的根基。
对选调生来说,“田间地头”是练本领的“主战场”,“小微权力”是守初心的“试金石”。只有心里揣着忠诚、手里握着本领、身上带着清廉,才能在基层监督中站得稳、行得远,真正成为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基层守门人”,为乡村振兴、民族复兴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