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魂铸史守初心,薪火相传启新程:四川雕塑界全景展现成都“雕塑重城”传承与担当

2025-09-11 14:31:41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2025年9月5日,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指导,北京刘开渠艺术研究院、成都市人民公园联合主办,四川省雕塑协会、成都兴川艺术研究院共同承办,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四川省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四川巴蜀抗战史研

2025年9月5日,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指导,北京刘开渠艺术研究院、成都市人民公园联合主办,四川省雕塑协会、成都兴川艺术研究院共同承办,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四川省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四川巴蜀抗战史研究院支持的“抗战丰碑・雕塑重城——四川雕塑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暨川军出川88周年、无名英雄雕像建成81周年”公共讲坛与图片展,在成都市人民公园成功启幕。雕塑名家、文史学者、抗战英烈后人等汇聚一堂,活动以史料为基、以艺术为桥,全景回溯成都作为“中国抗战雕塑发源地”的辉煌历史,凝练“雕塑川军”沿刘开渠大师道路前行的使命担当。

一、历史坐标:三大节点勾勒四川抗战雕塑的精神厚度

讲座开篇,主讲人、四川省雕塑协会创会会长谭云以“全民抗战、川军出川、无名英雄雕像落成”三大历史节点为引,揭示四川与抗战的深度绑定,而抗战雕塑则成为这段“血肉长城”的“立体纪念碑”。10余座铜像先后矗立,从王铭章、饶国华、李家钰等将领雕像到致敬普通士兵的无名英雄像,形成“英雄群像”的独特景观。这些铜像不是静止的艺术品,而是“会说话的抗战动员令”,让成都在抗战时期成为全国唯一在战时成批建造抗战将士纪念铜像的城市。

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结合史料考证,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补充讲述了雕塑对成都城市记忆传承的深远影响。

二、岁月留痕:从战时铜像到国家级纪念设施的守护之路

“这尊无名英雄像,1944年落成、1985年重建、2007年搬迁,如今是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图片展中一组组珍贵老照片,清晰呈现《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的“变迁史”。

更令人动容的是英烈后人的“亲历讲述”。张光秀老人作为无名英雄雕像原型——川军班长张朗轩之女,深情回忆父亲与无名英雄纪念碑的渊源:“草鞋士兵的模样,就是千千万万川军的真实写照。”

三、群英不朽:刘开渠奠基的“雕塑川军”艺术基因

讲座核心环节,谭云进一步梳理刘开渠大师在成都开创的现代公共雕塑传统:抗战时期,刘开渠大师主导创作了70%以上的抗战雕塑,不仅留下大量经典作品,更培育了四川雕塑的“根”,培养出叶毓山等一代本土雕塑名家。

成都兴川艺术研究院理事长赵涛在PPT中提出“成都抗战雕塑在中国雕塑艺术史的历史价值”:

历史地位:成都抗战雕塑是中国大后方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纪念雕塑,是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重要起点”;

艺术影响:刘开渠大师在成都的创作实践,培养了一批四川本土雕塑家,形成“注重现实题材、服务公共需求”的艺术传统,为四川雕塑学派形成奠定基础;

全国标杆:成都“成批建造抗战公共雕塑”的模式,以及“写实主义”“公共性”的创作理念,成为战后全国纪念雕塑建设的参考范例。

四、薪火相传:“雕塑川军”用作品续写精神华章

四川雕塑艺术院原院长张绍蓁于1985年受命复制无名英雄纪念碑,当时他在刘开渠大师学生叶毓山、伍明万的指导下完成创作,最终成果也得到刘开渠大师首肯。

会上,谭云与著名职业公共雕塑艺术家朱成对谈2005年合作的《中国壮士:1931-1945》,二位还分别介绍近年创作的抗战主题雕塑《冒着敌人的炮火》(谭云)、《大轰炸遇难同胞纪念》(朱成);图片展也展示了四川省雕塑协会会长牟文虎创作的王铭章将军雕像。这些新作与刘开渠大师的经典作品形成“跨时空对话”,彰显“雕塑川军”的精神传承。

我们的目的是进一步凝聚“雕塑川军”力量,让成都“雕塑重城”的荣光,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绽放新光芒。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