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的双课堂文学与语言点亮乡村暑夏

2025-09-11 10:34:22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2025年7月至8月,沭阳县官墩村小学的二十余名学生在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大学生志愿者们的带领下度过了一个别样的暑假,志愿者周子馨先后开展古典诗词与现代文学融

2025年7月至8月,沭阳县官墩村小学的二十余名学生在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大学生志愿者们的带领下度过了一个别样的暑假,志愿者周子馨先后开展古典诗词与现代文学融合的语文教学、生活化英语思维启蒙实践,志愿者马海燕全程跟拍。两场跨越暑夏的教学,没有传统课堂的单向灌输,却让晨露柳枝、蒲公英绒球、火柴微光这些寻常事物,成为学生理解文学与语言的“钥匙”。

诗意课堂润童心:以文学为桥,悟教育真谛

7月中旬的语文课堂上,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诗句刚出现在黑板上,周子馨没有直接讲解“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而是先让学生望向窗外:“大家看看操场边的柳树,枝头上沾着什么?”孩子们凑到窗边,指着柳叶上的晨露小声议论。“这就是诗里‘新’的样子。”周子馨顺势引导,随后将半杯清水放在讲台:“‘劝君更尽一杯酒’里的这杯酒,装着的可能是不舍,也可能是牵挂,就像你们生活里遇到的离别一样。”

图为团队成员周子馨为孩子们诗词授课。 马海燕 供图

话音刚落,五年级的王乐乐就举了手:“我爸爸去年去外地打工,走的时候妈妈给他装了半瓶家乡的井水,说喝到水就像在家,这是不是和诗里的酒一样?”王乐乐的话引发共鸣,有学生说起毕业时同学送的手工贺卡,还有人提到奶奶送别时塞的煮鸡蛋,超过八成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之前担心古典诗词离孩子太远,没想到他们能和生活连起来。”周子馨事后回忆,她原本准备了复杂的诗意解析,最后发现“把文字拉到孩子眼前”更有效。

课堂后半段的意外,让教学多了份惊喜。午后突降的阴雨让教室光线变暗,恰好契合王愿坚《灯光》的教学场景。周子馨划亮一根火柴,昏暗中跳动的火苗瞬间让教室安静下来。“郝副营长点燃书本,这束微光要照亮什么?”她抛出问题,学生们的回答超出预期:“照亮战士们前进的路!”“照亮我们现在能读书的日子!”“照亮以后的好日子!”马海燕用相机定格下这一幕:闪电偶尔划破天空时,孩子们盯着火苗的眼睛里,映着和课文里一样的“光”。课后,平时调皮的值日生擦灯管时格外仔细,“他说要让教室里的光,和郝副营长的光一样亮。”马海燕笑着说。

图为团队成员周子馨(背影)和孩子们互动授课。 马海燕 供图

英语课堂思维启蒙:让语言与乡土共舞,探教育新径

一个月后的8月,周子馨又带着英语课来到官墩村小学。面对孩子们“英语难”的抵触,她把26个字母变成了“生活玩具”。讲解字母“S”时,她手腕旋出一道曲线:“大家看,这像不像桑树上偷吃叶子的蚕?”说着,她蜷起脊背模仿蚕的样子,孩子们立刻笑作一团,纷纷跟着趴在桌上“学蚕爬”。教室角落垂落的蛛丝,也成了教具:“你们看蛛丝的形状,是不是和‘S’一样?”五年级的李苗苗指着蛛丝说:“原来英语字母就在我们身边啊!”

图为团队成员周子馨为孩子们英语授课。 马海燕 供图

最棘手的“th”发音教学,被蒲公英绒球解决了。周子馨从校外田埂上采来蒲公英,掌心托着绒球让学生观察:“舌尖轻轻碰到牙齿,像这样把‘风’送出去,绒球会动,‘th’的音就对了。”她边说边吹气,白色的绒絮掠过孩子们的肩头,教室里渐渐响起清晰的“th”音。“之前教了好几遍,孩子们总发成‘s’,没想到一束蒲公英就搞定了。”周子馨说。“take shelter(寻找遮蔽处)”的短语教学,则成了一场热闹的情景剧。周子馨用葵叶做了小伞,让学生们扮演“乌云”“雨天”“行人”:披麻袋的“乌云”在课桌间追逐戴猫耳发箍的“rainy day”,拿着葵叶伞的“行人”则笑着躲避。“我是‘行人’,要找到能躲雨的地方!”学生们边跑边喊英语短语,课后测试显示,参与表演的学生对这个短语的记忆留存率,比传统背诵的学生高了近60%。

跨文化教学环节,孩子们的发现让周子馨惊喜。她把中英文书信挂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找不同:“英文日期像排队的小兵,中文落款像斜着长的梅花。”有学生突然举手:“老师,王维写《送元二使安西》时,没写公元多少年!”这个细节引发了讨论,孩子们对比中西方时间表达、书信格式,越说越起劲。随后,周子馨拿出地球仪和词卡,让学生把“apple”贴在雅典的位置:“古希腊人觉得苹果是智慧之果,就像我们沭阳的稻穗,是家乡的宝贝。”她的话启发了孩子们,大家纷纷在词卡背面画玉米、板栗、菱角,再贴到世界地图对应的“家乡位置”。

图为团队成员周子馨为孩子们授课。 马海燕 供图

结课那天,曾最抵触英语的男孩张强,蹲在教室地上用粉笔画了两幅图:一边是“稻穗中国”,一边是“汉堡美国”,中间用歪扭的英语字母搭了一座“桥”。周子馨走过去,在“中国”旁边添上“Shuyang(沭阳)”的坐标,男孩抬头笑着说:“老师,以后我要用英语告诉别人,沭阳的稻穗可香了!”那一刻,周子馨额角的汗珠滴在粉笔灰上,晕开的痕迹像船舶启航的浪痕,“这就是我想要的——孩子们用英语说家乡的样子。”

两场实践结束后,马海燕整理照片时发现,最动人的不是完美的教学环节,而是孩子们“突然懂了”的瞬间:“之前觉得记录教学要记流程,现在明白,孩子眼里的光、课后的小动作,才是教育真正的效果。”周子馨则把教案扉页的话改了又改,最后定下:“教育不是把知识灌进去,而是把孩子心里的东西引出来——不管是文学的诗意,还是语言的趣味。”

图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周子馨与官墩小学学生合照。马海燕 供图

此次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暑期实践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志愿者们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与快乐,收获了孩子们的信任与喜爱,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基层服务的意义。如今,官墩村小学的教室里,还留着孩子们画的“蚕形S”“稻穗地图”,黑板角落写着他们学会的第一句英语:“My hometown is Shuyang.”(我的家乡是沭阳)。这场暑夏里的教学实践,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却用最贴近乡村的方式,让文学与语言住进了孩子心里。(华韵源 )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