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力护航绿色长江,共绘生态文化未来新图景

2025-09-10 15:59:06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近日,武汉工程大学听涛社会实践团积极响应2025年“绿色长江青春护航”长江大保护专项活动号召,围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双主线,走进黄冈罗田、咸宁赤壁、武汉洪山等地的听涛“心启云智

近日,武汉工程大学听涛社会实践团积极响应2025年“绿色长江青春护航”长江大保护专项活动号召,围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双主线,走进黄冈罗田、咸宁赤壁、武汉洪山等地的听涛“心启云智”暑期爱心托管班,为孩子们播撒长江保护理念;同时深入十堰茅塔河、恩施带水河、荆州崇湖流域,探寻生态修复路径,以青年担当为长江大保护注入鲜活动能。

课堂传知:让长江保护与文化传承扎根童心

“鱼儿变少了,水变浑浊了,长江生病了……”在武汉市华腾园社区听涛“心启云智”暑期托管班上,孩子们看着志愿者播放的长江生态对比视频,稚嫩的话语里满是担忧。志愿者以“母亲河长江”为切入点,结合生活场景讲解长江的生态价值,引导孩子们说出“不乱扔垃圾”“少用一次性用品”等保护方法,让“保护长江,人人有责”的意识悄悄发芽。

在黄冈罗田县,实践团的课堂既有生态守护的“干货”,也有文化传承的“温度”。三里畈镇康庄社区的“长江大保护”环保课上,志愿者通过长江流域生态破坏实例,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保护的紧迫性;而在听涛“心启云智”托管班的非遗课上,志愿者不仅介绍了“罗田吊锅”“罗田油面”“罗田畈腔”等当地特色非遗,还带孩子们动手制作叶画——一片片普通的叶子,在孩子们手中变成承载长江文化的“艺术品”。“非遗不是老古董,是我们身边的好朋友!”孩子们的话,让志愿者更坚定了文化传承的初心。

咸宁赤壁市羊楼洞村委会的“荆楚文脉”课堂上,志愿者用“视频+图片+互动”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长江流域文化多样性。从区分长江流域地理范围,到了解湖北绿松石这一长江非遗珠宝的品性、历史,再到问答环节里孩子们踊跃举手的场景,课堂成了孩子们探索长江文化的“乐园”。“希望孩子们能懂长江、爱长江,把保护长江的理念记在心里。”实践团成员罗雨彤说。

实地调研:探寻流域生态修复的青春答案

走出课堂,实践团把目光投向长江流域生态修复一线,在十堰、荆州、恩施三地的流域调研中,解锁“生态+法治”的治理智慧。

在十堰市茅箭区茅塔河流域,实践团沿泗河湿地公园溯源探察,通过与水利、环保部门座谈、走访村庄,摸清了当地“生态管护+法治保障”的治理路径。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组建村民志愿者队伍清理河道、开通24小时监督热线,同时出台流域生态管护细则,划定生态红线、规范管理流程。如今的茅塔河,湿地植被新增120亩,鸟类种群多了20余种,沿岸村民靠民宿、特色种植年均增收超3000元。

荆州公安县崇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调研,让实践团看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当地创新“田-渠-塘”生态模式,把水体从V类提升至IV类,吸引164种鸟类栖息,2025年还新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以《湿地保护法》为核心的法治体系,让“县环保局+湿地公园+群众”形成治理合力。生态变好后,2024-2025年崇湖日均游客约100人,节假日峰值达500-600人,直接带动周边民宿、地摊经济繁荣。“没有法治‘硬约束’,生态修复难长效。”实践团成员们感叹道。

“不是政府干、群众看,而是大家一起干,这才是长效治理的关键。”恩施市带水河流域的“分区治理”思路,给实践团留下深刻印象。上游守生态、中游储用水、下游消水患,通过“猪—沼—果”循环农业处理污染,更搭建“有话直说”议事平台,召开千余场会议解决六百个人居环境与产业问题。如今的带水河清波荡漾,既留住了“乡愁”,也让村民尝到了生态甜头。

青春担当:让长江大保护的种子持续生长

从课堂上孩子们认真的眼神,到流域里清澈的河水,实践团的暑期实践,既是一次长江大保护的“行动答卷”,也是一场青年责任的“实践课堂”。实践团不仅为孩子们送去了生态与文化知识,更通过实地调研总结流域治理经验,为长江大保护积累青年智慧。

“我们会把实践中的收获融入专业学习,继续创新课程、推广治理经验。”实践团负责人刘天睿表示,未来团队将持续响应长江大保护号召,用青春力量守护母亲河,让“绿色长江”的理念传得更广、扎得更深。(刘天睿、唐晨宸、陈若)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