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乡村是青年学子践行使命的广阔舞台。8月1日至15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部梦想为爱黔行支教队奔赴贵州遵义旺草小学,开启为期15天的支教行动。这支充满朝气的队伍以“点亮童心、赋能成长”为初心,将文化传承、知识科普、爱心帮扶融入课堂与实践,用青春汗水为乡村孩子编织梦想,让教育的暖流在黔北山区静静流淌。
文化润心:让传统与红色基因扎根成长沃土
“每一把漆扇都独一无二,就像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支教队员管子媛手持精致的漆扇样品,向孩子们讲述大漆水影技法的千年传承。在非遗漆扇手工课上,她通过古匠故事与现代传承案例,让孩子们读懂漆扇背后的文化密码。当孩子们小心翼翼将大漆滴入清水,看着色彩在水面晕染出星空般的纹路,再将素白扇面轻探水中,见证花纹定格的瞬间,眼中满是对传统文化的惊叹。陈远怡举着亲手制作的“星空扇”兴奋不已:“原来不用画笔也能做出这么美的扇子!”这堂非遗课,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手工技艺,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传承非遗的种子。
智趣启新:用科学与艺术打开认知之窗
“光线怎么‘拐弯’了?”在趣味实验课上,支教队员刘凯元手持激光笔,当红色光束穿过玻璃砖发生折射时,孩子们纷纷前倾身体,小眼睛瞪得溜圆。老师以“筷子插水变弯”的生活场景作比,将抽象的物理原理具象化;随后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更让现场沸腾,四个男孩合力拉扯抽去空气的铜制半球却纹丝不动,直到进气阀打开,半球“噗”地分开,孩子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空气有这么大的力量!”化学实验环节,“隔空点烛”“无字天书”(白醋写字经烘烤显形)的奇妙现象,让谭子豪直呼“要写秘密信给爸爸妈妈”,科学探索的热情在教室里悄然升温。
艺术教育则为孩子们搭建了表达自我的舞台。支教队举办的朗诵比赛中,20名小选手从《咏鹅》的童真到《卜算子・咏梅》的刚毅,用声音传递文字之美。队员张传昱化身“声音教练”,逐字纠正发音、指导情感表达,连课下走廊里都回荡着孩子们的朗读声。二年级孩子吟诵《村居》,尽显田园意趣;三年级杨紫萱以端庄仪态演绎古诗词,赢得全场赞叹;王颖夕带领台下同学共诵文言文,让墨香飘满校园。赛后,不少孩子主动表示“想更深入学朗诵”,艺术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悄然埋下。
温情帮扶:以点滴行动传递爱与希望
“谢谢老师,这是我今年第一件新衣服。”二年级邹晨曦捧着蓝色T恤,小声说出的话让支教队员心头一暖。早在支教初期,队员们便顶着烈日、踏着崎岖山路,用3天时间家访40余户贫困家庭,发现部分孩子衣物旧损、尺码不合。依托爱心人士捐赠资金,8月10日,队员们牵着孩子们走进集市,结合季节与生长需求挑选耐穿美观的衣物,耐心询问孩子喜好,用细致关怀驱散他们的羞涩。队长稂致远说:“教育扶贫不是口号,要走进孩子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善意。”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陪伴更显珍贵。支教队发起的“旧爱新暖快乐童伴”玩偶捐赠活动,历经半个多月筹备,从校园倡议到社区响应,校友、居民纷纷送来清洗消毒的玩偶,不少还塞进手写祝福卡。活动现场,孩子们排队挑选“盲盒玩偶”,林雨彤抱着粉色小熊贴在脸颊,眼里的光像星星般明亮。“玩偶是看得见的关爱,能让独处的孩子不孤单。”稂致远的话,道出了活动的初心——让每一份陪伴,都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温暖力量。
此外,支教队还将实践融入教育:趣味运动会上,拔河比赛凝聚团队力量,五人六足同步前行彰显协作精神,孩子们在汗水中体会“团结即胜利”;环保课上,队员赵佳彤讲解垃圾分类知识,从世界地球日讲到四类垃圾标识,再带领孩子们将塑料瓶剪成花茎、粘贴彩纸花朵,让“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
15天的支教时光短暂,却在旺草小学留下了深深印记。从非遗传承到红色教育,从科学启蒙到爱心帮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爱黔行支教队以青春之名,将知识与温暖播撒在黔北大地。正如队员们所言,他们带来的不仅是15天的课程,更是希望的种子——愿这些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终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照亮乡村教育的未来。而这支年轻的支教队,也将继续带着初心前行,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教育的实践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作者:管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