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大牟家镇东北角,有个号称高密“好望角”的金鹏超市。西临潍坊昌邑、北接青岛平度,偏居一隅的它,每天却有不少消费者专程赶来。四十出头的店主张海艳,街坊都爱喊她“艳子”,爽朗笑声总在店堂里回荡。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总挂着温暖笑容的农家女子,曾在几年前眼睁睁看着家被大火吞噬,如今的红火,是从废墟上一砖一瓦拼出来的。
暖意生根:废墟上长出“有人情味的店”
那场火来得猝不及防。张海艳抱着养了多年的狗“来福”冲出火场时,身后的家已化作火海。村支书带着乡亲们扛着水桶奔来,房子没留住,人心却被焐得滚烫——村委协调空地让她重建,邻居王大哥带着工人免费砌墙,八十岁的张奶奶颤巍巍送来攒了半年的鸡蛋。“这些情分,得用一辈子还。”在重建的两间小平房里,张海艳开起杂货铺,墙上特意钉了块小黑板,每天写着“今日特价”,末尾总加一句“记账可赊,不急还”。
有文化底子的她,把店经营得格外用心:农产品、日用品按用途分类摆放,还设计了“乡土礼盒”,装着本地小米、腌菜,特别适合走亲戚;每种农产品旁都贴着产地和吃法,连腌菜坛上都标注“低盐配方,适合老人”。街坊们常说“艳子的店不一样,透着股贴心劲儿”,可偏僻的位置像道无形的墙,即便农忙时备足农具,客源也多是周边几个村的熟客。看着账本上勉强持平的收支,张海艳攥紧笔:“光靠人情不够,得找条新路子。”
破局之路:数字时代里的“农店转型”
山东潍坊高密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组织的那场培训会,张海艳本是抱着“凑个数”的想法去的,直到“线上引流”的内容映入眼帘。当培训师打开手机,展示着用视频吆喝生意的店铺时,她心里一动:“这视频营销,我能学。”高中时就爱琢磨新鲜事的她,当即在笔记本上写下计划,字迹工整有力。
从此,高密市局(分公司)客户经理李可国成了她的“专属老师”:教她用手机支架固定镜头,指导她写“有干货”的文案,帮她分析“什么样的内容能吸引人”。起初拍视频,她对着镜头紧张得舌头打结,一句“这小米熬粥香”能卡壳十几次。李可国教她“就当跟街坊聊天”,她才慢慢放开——镜头里的她系着围裙,要么蹲在地头拍刚摘的芸豆,要么在灶台前演示“小米粥怎么熬才出米油”,偶尔举起搭配好的“乡土礼盒”说“走亲戚带这个,实惠又体面”。
图为客户经理李可国(左)和张海艳(右)正在通过直播销售农产品
暖心循环:公益里藏着“生意密码”
施工队进驻那段时间,张海艳正忙着核对线上订单。她听从李可国的建议,给小店添了休息区、充电插座,还引进了智能终端管理系统。“以前手写账本熬到半夜,现在指尖一点,库存、销量、线上订单明细全出来了,连谁赊了账都清清楚楚,效率提了一倍多。”
图为客户经理李可国(左)和张海艳(右)正在探讨店铺提升方案
如今的金鹏超市,早已不是当年的小平房:线上每天几十单,包裹里除了农产品,常夹着她手写的“食用小贴士”;线下理疗室门总开着,工人和村民在货架间穿梭,休息区里有人捧着热茶聊天,“来福”趴在门口,见谁都摇尾巴。
夕阳落在新修的公路上,也映亮小店的玻璃窗。张海艳看着智能终端上“线上订单增长120%”的数字,嘴角扬起笑意。她知道,自己就像个小小的太阳——既得益于烟草公司的“阳光指引”,也努力把光和热洒向更多地方。那条延伸向远方的公路,正载着更多温暖的故事,朝这里赶来。(作者:薛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