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植红色基因,青春远赴山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同心筑梦实践队“行走的思政课”实践纪实

2025-09-08 14:59:00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同心筑梦实践队循着红色足迹启程,从沈阳北大营的历史烽烟到新疆军垦博物馆的奋斗年轮,从内蒙古草原的推普课堂到西藏高原的非遗工坊,队员们以青春脚步丈量历史厚度,用赤诚行动传承精神火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同心筑梦实践队循着红色足迹启程,从沈阳北大营的历史烽烟到新疆军垦博物馆的奋斗年轮,从内蒙古草原的推普课堂到西藏高原的非遗工坊,队员们以青春脚步丈量历史厚度,用赤诚行动传承精神火种。一场场实践如星火燎原,将民族记忆的根须深扎大地,浇灌民族团结的花苗,绘就出一幅幅初心红、文脉续、山河兴的青春画卷。

推普课堂进校园,语言牵线暖童心

实践队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纽带,搭建起跨越地域的沟通桥梁,让清脆童声里生长出自信的力量。在新疆第八师石河子市第八社区儿童服务中心,队员们精选《静夜思》《春晓》等经典唐诗宋词,逐句示范朗诵技巧、纠正发音偏差,还搭配形象的肢体动作解读诗意;朗诵比赛环节,孩子们争相举手展示,稚嫩嗓音里满是对语言文化的热忱。

实践队在石河子市新城街道八社区儿童服务中心授课 巴合兰摄

在科左后旗蒙古族实验小学为期九天的“七彩假期”中,普通话教学融入绘画、足球、彩泥课堂:绘画时用普通话描述“我画的草原和牛羊”,足球训练后分享“传球要喊清楚方向”,故事接龙环节更是笑声不断,孩子们主动表达的勇气在互动中悄然生长。

队员为孩子们进行足球讲解 季粟萍摄

团结社区推普课上,基础发音练习与传统漆扇绘制相遇,队员用普通话讲解“描边要均匀”“配色有讲究”等工艺要点,在创作、交流中既练好了语言,又品味了传统文化。

实践队队员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团结社区授课 季粟萍摄

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羊达乡中心小学内,“八百标兵奔北坡”等绕口令游戏让孩子们悟透发音与语速的诀窍;课文朗读时,队员蹲在课桌旁耐心纠正“平翘舌”,越来越多举手发言的身影,正是孩子们践行“多读多看多记”的生动写照。标准的发音、自信的表达,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连接各民族心灵的温暖纽带。

实践队员在拉萨市堆龙区羊达乡中心小学授课

特色赋能兴乡村,直播助销促发展

聚焦地方特色产业,实践队以直播为桥拓宽农产品销路,为乡村经济注入青春动能。深入内蒙古大清沟及当地奶制品工厂,队员们化身“车间主播”,循着稻田的晴朗和奶豆腐的醇香探访生产全流程:镜头里,传统工艺制作的奶皮子泛着自然光泽,队员清晰讲解“草原鲜奶如何甄选”“三煮三晾的古法发酵工序”,还展示了三十年老陶缸储存的传统技艺,将每一个带着草原印记的生产细节呈现在屏幕前。直播中,队员们拿起奶豆腐展示其细腻纹理,细说“北纬43度黄金奶源带”的原料优势,让观众直观感受产品品质。镜头搭建的“云端展台”,让奶豆腐、奶皮子等内蒙古特色奶制品走出草原,不仅为当地农产品打开了面向全国的展示窗口,更以青春之力擦亮了地域品牌名片,让边疆好物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看见、喜爱。

实践队于安牧态工厂进行助农直播 季粟萍摄

队员和牧民包千喜在直播过程中进行访谈 季粟萍摄

文化传承续薪火,非遗体验植文脉

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实践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古老技艺在互动体验中焕发生机。课堂之上,讲解簪花技艺时,同步展示古代女子簪花服饰图片,“这是宋代的珍珠簪花,那是明代的玉石簪子”,精美作品与文化故事相映成趣,吸引了孩子们的热切目光。在潍坊风筝绘制环节,队员从扎架的“对称技巧”讲到涂色的“民俗寓意”(如“牡丹代表富贵,蝙蝠象征福气”),笔尖流转间,孩子们触摸着非遗的温度与智慧。

在羊达乡中心小学的教室里,藏地非遗阿谐舞的故事徐徐铺陈:队员们详解这项起源于山南“打阿嘎”(传统建筑夯土)的技艺,指导孩子们15至30人分排而立,右手持勃度(夯土工具)轻敲地面,左手随转跳蹲跃灵活配合。赤脚起舞的身影中,藏着传统建筑维修的古老智慧;从起源背景到表演形式,从实用功能到文化内涵,队员们娓娓道来。一讲一体验,一传一感悟,非遗如春雨般浸润童心,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悄扎根。

实践队于拉萨市堆龙区羊达乡中心小学学生合影

走访边疆守护者,见证发展铸同心

实践队深入边疆地区,走访三十余位边疆建设者,在倾听与见证中感悟“家国同心”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们中,有建起全球海拔最高包虫病筛查网络的医护人员,常年奔波在雪域高原守护牧民健康;有驻守海拔4000米哨所的军人,顶着严寒巡逻边境,还主动为牧民提供物资支援;有处置暴恐、守护安宁的公安干警,用坚守换得边疆安稳;有以“小组团式援藏”模式而来的干部,带着技术与经验推动当地教育、医疗发展——正是这些守护者的默默付出,中国的边疆才有如今的安稳与进步。

走进拉萨柳梧新区,村史馆里的老照片对比鲜明:曾经的荒滩小村,如今已是高楼林立、道路宽敞的现代化新城,每一张图片都诉说着奋斗的足迹。在日喀则樟木新区,这个曾因地震满目疮痍的地方,如今以充满异域风情的尼泊尔风情街,勾勒出边境经济发展的新图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6岁的老战士陈立培忆起“住地窝子、喝碱水、开荒种地”的岁月,眼中满是坚定;胡有才老人则用快板唱响“当年垦荒多艰苦,如今戈壁变良田”,生动再现垦荒戍边的峥嵘岁月。队员们在倾听中深切感悟:从守护者的无私奉献到新区的蝶变新生,从兵团人的耕耘奋斗到边疆的繁荣发展,每一份付出都在浇筑家国同心的根基。这不仅让队员们读懂了“边疆稳定、国家安宁”的深刻内涵,更激励着他们接过接力棒,让这份坚守与发展的力量永续传递。

实践队在内蒙古科左后旗参加团旗委专场文艺汇演合影 李欣悦摄

从东北的历史烽烟到西北的戈壁草原,从雪域高原的非遗工坊到边疆新城的发展现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同心筑梦实践队的足迹跨越万里。他们以推普为纽带拉近心灵距离,以直播作桥助力产业发展,以非遗为媒传承文化根脉,以红色研学淬炼初心,以走访见证凝聚同心。这场跨越山河的“行走的思政课”,不仅让队员们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坚定了信念,更以青春之姿奏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的奋进强音,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