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行的云雾漫过红豆峡,澳涞山庄十景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金蟾望岳、墨染翠湖、紫团修庄、玄穹神台、灵龟衔寿、宝琏听雨、金猴观海、金鳞映月、寒途逢生、荆翁石舍,这十个名字,如同一首写给太行的诗,而崇云晚钟与红豆画廊的落选,恰似诗中留白,引人遐想。
近期,由澳涞山庄举办的“十景”评选活动,在历经前期景点推荐,网络公众投票,并结合自然、人文等多维度综合考量,评选出这“十景”榜单,旨在深度挖掘澳涞山庄丰富的景观魅力,为游客提供更具价值的游览指南。
从地质角度看,金蟾望岳的核心是三亿年前奥陶纪海相沉积形成的巨型金蟾化石,施工时意外发现,现陈列于洪谷子湖,化石三足鼎立,背部晶洞呈北斗七星状,是研究古海洋环境的重要实物;金猴观海所在区域亿万年前为海洋,留存清晰古海地质印记,为地质演变研究提供了线索;金鳞映月的 “鲤鱼缸” 深潭,由千年水流冲刷石灰岩形成,靠暗河补给维持终年不涸,展现了喀斯特地貌的演化特征。
人文层面,墨染翠湖与山水画鼻祖荆浩的关联具有重要文化意义——五代时期山水画鼻祖荆浩隐居于此,墨汁入湖形成的景观,启发其创立《六要》理论,构建了中国山水画的核心理论体系。画家许钦松指出,这是自然环境影响艺术创作的典型案例;荆翁石舍作为荆浩隐居地,太行青石垒砌的建筑风格、屋内复刻的画案,反映了五代时期文人隐居的生活场景;紫团修庄依托的紫团山,作为道家 “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 之一,其 “紫团” 得名于山岩紫褐色及雨后紫雾,庄子在此修行的传说,体现了道教文化与自然山水的融合;寒途逢生所在的羊肠坂,作为太行陉险要路段,公元 206 年曹操北征高干被困于此并创作《苦寒行》,成为研究三国时期军事地理与文学的重要节点,导演郑晓龙认为其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宝琏听雨的 “听雨赏竹” 场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玄穹神台形似倒扣玉玺的地质形态,搭配姜子牙封神的传说,是自然景观与人文传说结合的典型。
今年,澳涞山庄荣获 “中国最美山庄”、“中国十大避暑山庄”、“中国凉谷”、“中国康养福地”、“中国酒店必住榜冠军”等多称号,十景的揭晓不仅丰富了其文旅资源,更为研究太行地质与人文提供了鲜活案例,未来将成为游客与研究者探索太行的重要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