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疗愈与青春力量:甘农大学子靖远县公益行纪

2025-09-08 11:06:00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为响应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植育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9名师生在暑期深入甘肃省靖远县,先后走进县康复中心、儿童福利院及北滩敬老院开展为期4天的"植物

为响应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植育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9名师生在暑期深入甘肃省靖远县,先后走进县康复中心、儿童福利院及北滩敬老院开展为期4天的"植物科普+园艺疗愈"主题专项活动。团队充分发挥园艺专业优势,通过趣味实验、手工创作、园艺互动等形式,向特殊儿童、孤残儿童及老年人普及植物科学知识,同时探索园艺疗愈在心理健康领域的积极作用。

图为植育未来团队在康复中心开展友谊之路主题绘画创作。欧晓凤供

康复中心:花朵变装与色彩奇迹

图为植育未来团队在康复中心开展花朵变装实验。王丹阳供图

“快看!我的花变成蓝色的了!”靖远康复中心的活动室内,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少年兴奋地举起手中的白玫瑰。原本纯白的花瓣此刻正逐渐渲染成天空般的湛蓝,色素水正通过花茎的毛细血管向上输送。这是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设计的“花朵变装”实验。队员们提前准备了白色玫瑰、康乃馨和菊花,以及各色食用色素溶液。“植物是通过什么喝水的呀?”团队成员王同学一边协助一位右手不便的青少年将花放入色素水中,一边讲解植物根茎的毛细作用原理。

儿童福利院:把春天装进花盆

图为植育未来团队在福利院开展种子传播方式模拟实验。 韩瑞国供图

在靖远儿童福利院,植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我知道!蒲公英的种子像小伞一样飞走!”一个扎着马尾的小女孩在团队设计的“种子飞行大赛”中奋力吹出手中的蒲公英种子,模拟风力传播的过程。标本制作区,8岁的军军正认真地用镊子展开一片三叶草。“我要把它做成标本送给院长妈妈,”他专注地说,“因为她告诉我们,找到四叶草的人会很幸运。”最受欢迎的是“情绪花盆”制作。孩子们在素色花盆上绘制图案,种植多肉植物,并在花盆旁悬挂小本子。“我把烦恼写在这里,”8岁的财财分享道,“大姐姐说植物会吸收我的坏情绪。”

图为志愿者带领福利院小朋友共同制作情绪花盆。韩瑞国供图

敬老院:记忆中的农耕智慧

北滩敬老院的庭院里,欢快的舞蹈音乐声中,银发老人们拍手笑着,几位老人甚至随着节奏轻轻摇摆。破冰活动后,学生们分组与老人聊天,记录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农耕智慧。75岁的张大爷捋着白胡子,眼睛眯成一条缝:“我们那时候啊,看云识天气,观星知农时。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些农谚被学生们认真记录在《靖远传统农作手札》中。87岁的王奶奶是当地有名的“种地好手”,她拉着学生的手说:“丫头,种地和做人一样,不能急也不能慢,要跟着节令走。”她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观察土壤颜色判断肥力,这些经验往往比现代检测方法更加直观有效。

图为植育未来团队在北滩敬老院与老人共同种植多肉。韩瑞国供图

最温馨的是共建绿植角的环节。老人们颤巍巍的双手在学生们的帮助下,将一株株多肉植物移入花盆。“我年轻时候种地,年纪大了住进敬老院,好久没摸过泥土了,”李奶奶一边填土一边感慨,“这手里有土,心里才踏实啊。”

图为志愿者指导老人制作植物叶片书签。马小娟供图

离别与延续

四天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康复中心的孩子们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植物实验;福利院的窗台上摆满了色彩斑斓的情绪花盆;敬老院的绿植角郁郁葱葱,成为老人们每日必去的地方。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植物知识,更是一种连接——人与自然的连接,心与心的连接。这些活动让我们深刻理解到,科技与人文关怀结合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

图为植育未来团队与康复中心活动合影。钟嘉怡供图

据悉,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将继续深化这类社会实践项目,将《靖远传统农作手札》数字化保存,并与当地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让植物疗愈的绿色力量持续蔓延。离别时,福利院的一个小男孩抱着自己种的多肉植物,小声问:“哥哥姐姐,你们还会回来吗?”这个问题,或许正是对这四天实践价值的最好肯定。

甘肃农业大学 作者:赵晋国 韩瑞国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