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0日清晨,白云社区工作人员小王查看微信发现,72岁的独居老人徐大爷已经连续12个小时微信步数显示为零。
"徐伯伯平时晨练很规律,这个情况不正常!"小王立即拨通了微信视频。视频中,老人虚弱地躺在床上:"昨天做完小手术回家,半夜伤口疼得厉害,现在完全动不了..."
9点整,由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和社区卫生站医生组成的应急小组已经抵达老徐家中。他们带着热腾腾的早餐、药品和清洁工具,分工明确地开展救助工作。
"徐伯伯,先喝点热粥。"小王小心地扶起老人,一勺一勺喂着精心准备的营养餐。与此同时,两名志愿者正在打扫房间、更换床单,医生在为老人检查伤口和血压。
这个温暖的救助故事背后,是淮南市创新推行的"步约而同"社区关爱行动。自2025年初,淮南市委社会工作部在全市各县区统一部署实施该活动,通过建立社区工作人员与独居老人的"一对一"微信好友关系,构建起全天候的数字关怀网络。
"我们制定了严格的步数监测机制。"白云社区党委书记杨传术介绍道,"工作人员每日定时查看结对老人的微信运动数据,当发现步数与日常活动规律出现明显偏差时,必须在30分钟内通过电话或视频确认老人状况。"
据统计,白云社区现有独居老人37名,其中35人年龄超过70周岁,占比达94.6%。社区采取"两委成员一对一包保"责任制,所有工作人员均与包保对象建立微信好友关系,形成"每日必联"的工作规范。杨传术介绍:"我们要求包保人员每天早中晚三次查看老人微信步数变化,这是最直观的生命体征晴雨表。"
传统的社区养老服务往往是被动等待老人求助。“步约而同”活动创新性地将日常科技工具转化为主动关怀手段,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这种模式成本低廉但效果显著,仅需一部智能手机和微信应用,就能建立基础监测网络。
项目实施几个月来,已累计触发有效预警15次,每一次预警都得到了社区工作者的及时联系处理。7月12日,系统捕捉到82岁李奶奶持续12小时的零步数异常。社区应急小组立即启动"黄金2小时响应机制",上门发现老人因突发低血糖瘫倒在床。得益于及时送医,这场可能酿成悲剧的意外被成功化解。8月3日,社区工作者又敏锐识别出75岁王爷爷异常步数激增,后续联系证实是焦虑症发作导致的失眠徘徊。社区心理咨询师次日便上门开展专业疏导,让老人重获安然睡眠。
这些跳动在手机屏幕上的数字,早已超越简单的运动统计意义。它们像一串串生命密码,通过"预警-响应-处置"的闭环机制,转化为守护银龄安康的温暖屏障。当37位独居老人的微信头像每日准时更新步数数据,展现的不仅是身体活动轨迹,更是科技赋能下社区养老服务的温度与精度。(潘社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