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青春行:浙沪学子甬舟探秘海洋强国前沿——“竺帆探海运,甬浪绘振兴”社会实践纪实

2025-09-04 16:25:04 来源: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 2025年7月9日至16日,为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号召,由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联合组成的“竺帆探海运,甬浪绘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浙江宁波、舟山地区开展为期8天的深度社会实践

 2025年7月9日至16日,为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号召,由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联合组成的“竺帆探海运,甬浪绘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浙江宁波、舟山地区开展为期8天的深度社会实践。实践聚焦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与科技自主创新,成员们深入涉海高校(宁波大学、浙江大学舟山校区)、尖端科研院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创新企业(永新光学、宁波远洋、原坊科技)以及文化地标(中国港口博物馆、行舟致远海事博物馆),实地探访先进船舶制造、智能海产养殖、海洋能源转化等前沿领域,感知智慧海洋建设的澎湃动力,以青年视角探索科技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梅山岛:耕海牧渔的“智慧芯”

7月10日清晨,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掠过宁波大学梅山校区。在海运学院那座庞大的船舶模拟舱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波涛汹涌。实践团成员刘鸿奕紧握舵轮,小心翼翼地调整航向,虚拟巨轮在惊涛骇浪中艰难前行。“砰!”一次模拟碰撞的震动反馈让他手心发汗。“从虚拟风浪中的驾驶训练,到真实船舶动力系统的研发优化,这里锻造的是征服深蓝的复合型人才。”宁波大学海运学院竺新波副院长的声音在模拟舱内回荡。

穿过连廊,海洋学院的标本博物馆宛如深海世界的静谧缩影。数千件海洋生物标本在柔和的灯光下陈列,形态各异的鱼类、斑斓的珊瑚、奇特的深海生物……无声地诉说着海洋的浩瀚与脆弱。张一丹同学在一块标注着“极度濒危”的中华鲟标本前驻足良久,指尖轻触冰冷的展柜玻璃。

 

 

 参观宁大海运学院的标本博物馆

这份静默的震撼,在踏入水产养殖基地时被鲜活的生命力打破。育苗池中,米粒大小的鱼苗自如游弋。讲解同学自豪地介绍:“这里24小时监控水温、盐度、溶解氧、PH值,‘舌尖上的美味’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数据积累和算法优化,是科技在‘蓝色粮仓’最前线的精准护航。”

梅山校区,这座矗立于宁波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学术堡垒,正依托得天独厚的港口区位,将海运物流的智能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与水产养殖的种质资源创新、绿色生态技术攻关深度耦合。海运学院的航海模拟器、智能物流实验室与海洋学院的种质库、病害防控平台遥相呼应,共同为区域海洋经济的腾飞和“蓝色粮仓”战略的落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芯”动力。

实验室之光:从微观世界驶向深蓝巨轮

7月11日,实践团踏入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作为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宁波材料所聚焦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与生物医学工程等核心领域。研究所的杨方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与生物医学工程等重点科研方向的先进成果,并带领同学们参观了氢能、海洋材料等重点实验室。在海洋材料重点实验室,杨老师激动地向同学们介绍了他们团队在抗海水腐蚀方面的最新成就:通过材料催化形成的化学物质可以实现对海洋微生物的有效消灭,从而提升材料防腐蚀实现性能。

 

 

参观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这股在微观世界里追求极致的精神,在永新光学的无尘车间得到了更震撼的诠释。恒温恒湿的洁净室内,只有精密仪器低沉的嗡鸣。一枚枚指甲盖大小的光学镜片,在专业工人的手中,经历着研磨、抛光、镀膜等数十道工序。企业代表骄傲地说:“永新光学与祖国的航天事业密不可分,我们公司制造的镜头跟随着嫦娥卫星一起探索太空的奥秘!”当前,虽然公司产品与国外龙头企业仍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永新光学已经做到了覆盖中高端镜片的市场,未来,他们会继续探索,鼓足干劲,实现这一领域的赶超!

技术的星辰,最终要照亮产业的深海。当日下午,实践团走进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调度指挥中心。一面占据整面墙的巨幕电子沙盘上,全球主要航线的船舶化作无数闪烁的光点,实时位置、航速、载货信息一目了然。“这套5G+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了港口作业全流程的实时映射和智能调度,整体作业效率提升了30%。”宁波远洋的王经理介绍道。

从实验室里的一片耐蚀涂层、一枚纳米镜片,到港口中川流不息的智能巨轮,一条自主可控、绿色高效的海洋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正在这里紧紧咬合,驱动着‘钢铁巨鲸’驶向深蓝。”

千帆归处:历史血脉激荡蓝色新章

社会实践的航程不仅指向科技前沿,也深深锚定历史文脉。7月16日,中国港口博物馆厚重的门扉在实践团面前缓缓开启。从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帆竞发,商贾云集”场景复原,到郑和宝船模型的巍峨壮观;从清代《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等屈辱文本的原件陈列,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港口建设的老照片、规划图、工具实物……一部浓缩的中国港口兴衰史震撼人心。解说员在一件宋代“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青白釉瓷碗前驻足,釉色温润,穿越八百年时光依旧光彩照人。“它曾随商船远销海外,见证古代海上贸易的辉煌;也曾沉睡海底,默默记录国运的起伏。从‘海禁’锁国的屈辱沉寂,到如今全球十大港口中国独占七席的辉煌成就,”她的声音带着历史的回响,“一部港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开放史、奋斗史和复兴史。强港之路,正是大国崛起之路!”

这份历史的厚重感,在行舟致远海事博物馆转化为对航海技艺传承的惊叹。馆内陈列着中国四大古船型——沙船、福船、广船、鸟船的精美模型,以及承载着不同海洋文明的各国古船文物。同学们围在一艘按比例复原的明代“宁波鸟船”旁,对其精巧的水密隔舱结构赞叹不已。古老的智慧穿越时空,与现代船舶设计理念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图4 行舟致远海事博物馆

历史的回响,激荡着当代的行动力。实践的脚步也曾踏上浙江大学摘箬山海洋科技示范岛。乘坐浙大“紫金港号”快艇破浪前行,司玉林副教授指着远处一座矗立于礁石间的平台:“那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潮流能发电装置,利用日月引力引发的潮汐往复运动发电,正将大海永不疲倦的“呼吸”转化为清洁电力。”而在象山水产种业创新研究院的试验基地,又是另一番景象——养殖池中培育的优质饲料可以降低养殖成本和生长周期。“通过良种选育和推广,配合我们的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养殖户的亩产效益平均能提高一倍以上。”研究院负责人从池中捧起一掬清水,清澈见底,“科技兴渔,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实实在在的共富密码,让渔民的钱包和碧海蓝天同步‘增收’。”

实践者说:触摸深蓝的脉搏

“在宁波,我触摸到一座城市跳动的‘实业筋骨’。从永新光学车间里一枚枚晶莹透亮的光学镜片,到宁波舟山港调度中心掌控诸多航线的智能‘大脑’;从梅山岛旁恣意飘荡的发电板,到象山渔场里安然自得的稻田蟹……‘务实’与‘创新’绝非口号,而是刻在这座城市基因里的行动密码。这种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精气神,令人向往,更催人奋进。”——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刘鸿奕

“三天的密集探访,颠覆了我对传统海洋产业的认知。宁大海洋学院青蟹育苗池里实时跳动的数据流,中科院材料所屏幕上被‘盔甲’保护的微观金属结构,宁波远洋调度室里那幅掌控全局的数字孪生‘海图’……这些课堂之外的‘超级教具’,生动地向我证明:科技创新绝非空中楼阁,它正以雷霆万钧之势,重塑着从餐桌到远洋的整个蔚蓝世界。作为竺院学子,我更加明确了未来扎根科研、服务国需的方向。”——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张一丹

尾声:弄潮新时代

八日航程,青春的足迹丈量着宁波、舟山这片蔚蓝的热土。从梅山校区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摘箬山岛澎湃的潮汐能平台;从中科院材料所的微观探索,到宁波舟山港的宏阔布局;从港口博物馆厚重的历史回响,到原坊科技AI养殖的前沿哨所……实践团的坐标划过海洋科研的深水区、产业升级的攻坚带与文明传承的锚泊地。

当中国港口博物馆汉代陶罐上古老的船纹,与永新光学无尘车间里闪耀着未来之光的激光雷达镜片在记忆中交相叠印,新一代的“弄潮儿”已然深刻领悟:“向海图强”的征途,既需要勇闯科研“无人区”的胆识,在深蓝科技的最前沿开疆拓土;亦需深扎五千年海洋文明的厚重根系,汲取历史的智慧与力量。唯有如此,方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浪潮中,校准青春航向,以“求是创新”为帆,以实干担当为桨,向着建设海洋强国的壮阔目标,破浪前行,共同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通讯员:王义淇)

 

 

 团队合影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