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链接•发声:构建气候行动者国际协作新生态” 研讨会在京举办

2025-09-03 17:25:37 来源: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 8月29日上午,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简称中国民促会)、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在北京共同主办了“赋能•链接•发声:构建气候行动者国际协作新生态”研讨会。会议旨在搭建信息共享、资

 8月29日上午,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简称中国民促会)、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在北京共同主办了“赋能•链接•发声:构建气候行动者国际协作新生态”研讨会。会议旨在搭建信息共享、资源链接与行动协作的桥梁,共同探索中国社会组织如何更有效地融入国际规则对话、议题讨论与合作网络,促进全球气候社群的相互学习与协同努力,推动公正转型,应对共同挑战。来自社会组织、高校、企业等各领域代表参会。

活动现场合影

中国民促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香奕为活动致辞。她提到,中国民促会长期参与国际交流,连续17年支持中国社会组织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见证了社会组织参与COP的成长过程,深刻体会到参与的有效性和影响力还有待提升。截至2024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NGO观察员的数量是3782个,但中国的观察员数量仅有100余个,所以中国民促会和万科公益基金会、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合作支持中国社会组织申请UNFCCC观察员,为深度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创造条件。她围绕“赋能、协作、发声”三方面发出呼吁:希望国内各利益相关方合作联动,支持中国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民间的最强音。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研究员、气候未来全球创新实验室负责人王彬彬在“深度剖析:国家战略、国际议程与社会组织机遇,探寻行动良策”主题演讲中,对气候变化的理解误区进行了澄清,系统阐释了国家碳中和目标及其实现路径,并分析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中国角色。王彬彬指出,欧盟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71年,美国有43年,我国仅有30年时间窗口,时间紧任务重,需要社会组织发挥优势,积极行动,基于一线经验献计献策,在国际舞台上树立战略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研究员、气候未来全球创新实验室负责人王彬彬分享内容

巴西Casa社会环境基金(CASA Socio-Environmental Fund)创始人Maria Amália Souza围绕COP30及气候行动分享了观点。她先介绍了“生物泵”理论,强调亚马逊雨林等生态系统的气候调节作用,呼吁气候议题突破“唯碳论”,聚焦生命整体保护。她也指出,原住民是森林保护的关键,其居住区域是亚马逊保护最有效的地方,主张将资源直接交付原住民及当地社区。目前其领导的基金已开展超5000个项目,并联合多地16支基金及环保机构形成了联盟。她鼓励公民与慈善组织积极参与COP30,推动多方加强合作,共同守护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

世界资源研究所(美国)北京代表处可持续转型中心气候总监蒋小谦以“COP30热点议题及最新国际进展”为主题进行分享。她重点介绍了减缓、适应与资金三大热点议题。目前全球29个国家提交了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发达国家提出的减排目标多为覆盖全经济范围、包含全部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减排;发展中国家则主要以相对量减排目标为主,并区分了无条件和有条件目标。已提交目标预计能实现约1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减排量,与实现1.5℃温控目标所需的减排规模仍存在262亿吨的巨大差距。适应方面,全球适应行动仍待进一步主流化,COP30将推动制定全球适应目标(GGA)的量化指标,2025年适应资金翻倍目标有望实现。资金方面,气候资金需求规模庞大,预计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3.6-3.9万亿美元,但发达国家资金动员进展缓慢,2022年其提供的资金才首次超过千亿美元,新集体量化目标(NCQG)也亟待落实。

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主任杨培丹向与会人员分享了“民间组织如何申请UNFCCC观察员资格和参与国际气候治理”。她介绍了万科公益基金会、中国民促会和大道联合发起的COP+X同行项目,该项目已协助多家关注气候变化的社会组织申请UNFCCC观察员资格、参与COP大会及相关活动。社会组织有及时获取全球气候变化最新动态的需求,获得UNFCCC授予的观察员身份是最有力的途径。由此社会组织不仅可以参与COP大会,和国际组织、同行建立联系,开展交流,也能表达诉求,提升国际场域话语权,展示自身项目成果,输出实践经验。杨培丹对申请流程进行了梳理,并分享了资金支持等实用渠道,还号召大家关注下月即将举行的曼谷气候周。

公正转型孵化器(Just Transitions Incubator)中泰合作项目发展负责人于音介绍,曼谷气候周将于9月28日到10月4日举办。她带来了最新的信息:泰国是气候非常脆弱的国度,极端高温、暴雨和海平面上升等问题都很突出,然而公众认知还是偏片面,气候周的举办初衷就是倡导人人有责的理念,激发当地行动者作为气候治理的主体的热情。组织方将邀请政策制定者、网络名人、新闻工作者、社会创新者、从事气候议题的工作者和专家等一起来,创造轻松、有意义的系列活动。气候周也不仅限于泰国,还热忱欢迎东南亚各国各界的广泛参与,关注9月初公布的整体规划。目前看,相关议题包括能源转型、气候资金、国际合作、韧性城市、气候与生物多样性、气候与食物系统等等,不一而足。形式上也不拘泥于论坛,工作坊、艺术、表演等丰富形式都将上演,力图为各国各年龄参与者提供有趣有料的难忘体验,激发气候行动积极性。

公正转型孵化器(Just Transitions Incubator)中泰合作项目发展负责人于音分享内容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湖北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北京零废弃循环利用产业促进会等机构代表通过录制视频或现场分享,讲述了初次参与COP大会的实践经验,围绕行前准备、后勤保障、资源链接等多方面提出了实用建议,干货满满。

气候领域社会组织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经验快闪

最后,会议支持方代表、万科公益基金会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高级项目经理刘熙总结提到,万科公益基金会一直以来把自身定位为国际气候瞭望者,和企业、一线 NGO、智库、媒体等形成了多元网络。当下气候治理领域从减缓向减缓适应并重转变,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议题话语权上也从跟随者逐步走向引领者。COP+X 项目已经步入第四年,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伙伴加入进来,大家形成合力,才能走得长行得远。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