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扎根:华中农大研究生在库尔勒书写“大地论文”

2025-09-03 11:47:38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6月18日至8月15日,华中农业大学棉花育种科技实践团二十余名师生在新疆库尔勒长绒棉育种家基地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顶着骄阳,在炎夏的棉田中穿梭,采集实验样品、测量数据、开展田间杂交试验,以&l

6月18日至8月15日,华中农业大学棉花育种科技实践团二十余名师生在新疆库尔勒长绒棉育种家基地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顶着骄阳,在炎夏的棉田中穿梭,采集实验样品、测量数据、开展田间杂交试验,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信念,在这片炽热的土地上攻克棉花产业关键技术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献龙专程赴基地指导,为实践团成员注入攻坚克难的动力。

院士领航:锚定产业需求破解高温瓶颈

7月12日,张献龙来到实践地进行了长达一周的专业指导,为实践团队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思想引领。“新疆是我国最大棉区,但夏季持续高温是制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瓶颈。”在棉花试验田里,张献龙俯身查看棉株长势,向实践团成员强调,“实验室研究必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突破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的协同瓶颈,才能真正为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自2024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与新疆农业科学院携手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以来,张献龙院士团队便与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开启了深度合作的新篇章。双方在科研攻关、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奋进,致力于推动棉花产业朝着“高产、优质、抗逆、智能”的方向升级,为边疆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张献龙院士一行在田间视察

青年担当:在田间地头锤炼科研本领

为了采集棉花生长的精准数据,华中农业大学闵玲教授和王茂军教授自6月下旬就带领团队来到了实践地,陆续开展采集棉花生殖发育时期高温表型数据、杂交创制新品种、鉴定花粉活力等多项科研任务。

在棉田与实验室的轮转中,实践团成员顶烈日、冒酷暑,日均完成上百份样品检测,记录数十组试验数据,先后完成了材料统计及挂牌、优良品系杂交制种、农艺性状调查、花粉活力定量统计、代谢组样品采集及处理、田间生长调节剂喷施以及DNA提取检测等试验,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科研。

大田里的工作为实验室的工作提供了样本和数据,也为农民们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最宝贵的经验积累。“目前我们正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深入挖掘耐高温相关基因的功能模块,为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支撑。”实践团成员博士生徐文彬在标记统计样本时介绍。在基地棉田,博士生左春阳正带领团队成员有条不紊地进行生长调节剂喷施试验,她表示:“外源喷施生长调节剂能有效提高棉花的高温抗性,因此我们设计了多种成分及浓度的组合方案进行对比试验。”

团队成员进行大田喷施

团队成员进行高温样品处理

精神传承:让科研之花绽放在祖国大地

在基地展示栏前,张献龙院士与师生们共同观看了该基地产出成果、仪器设备与人才联合培养情况等。多年来,棉花团队始终以“破译生命密码、服务国家需求”为使命,将论文写在广袤的棉田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张献龙院士和闵玲、王茂军两位带队老师不畏辛劳、深入一线的的精神也深深感染了同学们。实践团成员们坦言:“看着团队里的老师和专家们为了攻克棉花产业的关键技术难题,奋战在棉田和实验室,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研工作者的担当,我们深受鼓舞,更坚定了我们服务国家棉花产业安全的信念。”

一个多月的实践,基地不仅是科研平台,更是成长课堂。实践团成员吴昌龙感慨道:“张院士和闵玲老师常说‘科研要顶天立地’,既要努力攻克理论难题,更要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真正造福社会。”这次暑期实践让成员们积淀了扎实的科研实践经验,更淬炼了“顶天立地”的科研品格与综合素养。未来,他们将以青春为笔,在库尔勒的棉田里续写“大地论文”,以更昂扬的姿态和更坚实的步履深耕不辍,为保障国家棉花产业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矢志不渝探索前行。

张献龙院士与实践团师生亲切合照

图文 棉科先锋·棉田筑梦-棉花育种科技实践团 左春阳

审核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孙超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