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培育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近日,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仙女峰茶乡行” 实践队奔赴广东省惠东县安墩镇仙洞村,开展为期 10 天的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当地客家茶园产业为核心,融合专业所长与创新思维,在研学传承、技艺实践、产品开发、惠民服务及宣传推广中,为茶乡发展注入青春动能,书写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研学茶技艺,传承匠心精神
抵达仙洞村后,实践队首站与仙女峰茶园负责人展开深度交流,聚焦客家茶叶的独特属性开启系统研学。负责人以 “茶园发展历程” 为脉络,不仅详细讲解了客家高山茶从种植管护到传统制茶的全流程技艺,还重点分享了客家茶叶适应本地气候的生长习性、不同季节的品质差异,以及蕴含客家文化的品尝技巧 —— 从温杯洁具的讲究,到注水冲泡的角度,再到闻香品茶的步骤,全方位展现客家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尤其在现代化生产背景下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创新,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进程中 “匠人精神” 的重要价值 —— 它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根基。
随后实践队走进仙洞村茶园及制茶车间,系统观摩客家高山茶从鲜叶到成茶的全流程 “诞生之旅”。
在现场,经验丰富的当地茶农以 “理论讲解 + 实操演示” 相结合的方式,向队员们细致拆解传统制茶工艺的核心环节:采摘阶段,严格遵循 “两叶一心” 标准,指尖翻飞间尽显精准娴熟;杀青环节,以对温度的严格把控为核心,通过精准调试炒茶火候,最大程度留存茶叶本味;揉捻工序中,精准掌控力度与节奏,赋予茶叶独特形态与内质;烘干阶段,全程紧盯火候、实时记录时间,以极致专注保障成茶品质稳定。
实践队员全程专注观摩、认真记录,在深入了解客家传统制茶技艺精髓的同时,更深刻领悟到每一道工序背后凝结的劳动智慧,以及蕴藏其中的客家文化底蕴。此次一线研学不仅为队员们积累了茶产业发展的一手资料,更筑牢了后续开展茶产业帮扶、服务乡村振兴的认知基础与实践能力。
寻访红色遗址,赓续精神血脉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兴,也要精神旺。” 实践队在深耕茶产业实践的同时,不忘传承红色基因。团队专程前往粤赣湘边纵遗址,开启一场 “红色寻根之旅”。
“从革命先辈的奋斗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担当’二字的重量。” 一名队员在实践日记中写道。此次红色寻访,不仅让队员们补足了精神之 “钙”,更让大家意识到:青年助力乡村振兴,既要用专业能力解决产业发展的 “硬问题”,也要用红色精神筑牢干事创业的 “软实力”,让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动力。
创新产品开发,拓宽产业路径
“要让茶园‘活’起来,关键在创新。” 结合前期对客家茶叶全流程的调研与实践经验,实践队针对当地茶产业 “产品单一、附加值低” 的痛点,向茶园负责人提出了 “茶叶衍生产品开发” 的建议,并协助设计了初步方案。团队结合当下消费升级趋势,提出开发茶香行润唇膏、茶香型驱蚊水、茶扎染的衣服产品 —— 这些产品不仅能充分利用茶叶资源(如碎茶、茶渣),降低成本,还能满足年轻消费者对 “健康、实用、高颜值” 产品的需求,拓宽茶产业的盈利路径。
实践队赋能,仙女峰有机茶 “云” 上出圈
为助力客家仙女峰高山有机茶拓宽知名度、走出大山,实践队发挥新媒体传播作用,搭建 “短视频 + 直播 + 网店” 的宣传推广矩阵。队员们围绕仙女峰高山有机茶,将其生长环境、制茶工艺及实践队研学过程剪辑成短视频,直观展现茶叶的品质与特色;直播环节聚焦茶渣制作的各类衍生产品,详细介绍产品工艺与使用价值,助力衍生产品推广;同时协助茶园搭建网店平台,梳理茶叶及衍生产品的介绍与销售流程,为茶乡产品线上销售提供支持。
实践不止步,青春再出发
虽然此次 “三下乡” 活动已落幕,但惠卫学子助力乡村振兴的脚步并未停歇。实践队队长表示,团队将整理实践期间收集的民情民意、茶园发展痛点及宣传推广数据,形成详细的调研报告,为后续校企合作、持续帮扶仙洞村茶产业提供依据;同时,队员们也将把此次实践的收获转化为学习动力,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与服务水平,未来继续以 “青春之我” 投身乡村振兴,用实际行动诠释 “新时代青年与乡村共成长” 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