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稳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为切实落实河南科技大学2025年研究生暑期社会专项实践,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团队积极响应号召,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曹昂、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党委副书记翟蒲杰及研究生辅导员于善武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研兴文化”与“研护生态”两大主题深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1.循迹洛城:深挖千年文脉,践行传承使命
“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基于此,团队成员与龙门石窟文创设计师深入交流,结合文化遗产研究成果提出可行性建议:一方面可挖掘 “北魏衣袂纹理”“唐代莲花纹样” 等未充分开发的文化符号,丰富产品文化层次;另一方面要针对现有产品邙山陶土与环保树脂配比问题,破解陶土易碎、树脂缺乏质感的痛点,助力提升文创实用性与市场竞争力。此外,团队成员指出伊河生态与石窟文物保存息息相关,并前往伊河边开展生态保护行动,提取水样以监测水质状况、清理沿岸垃圾,切实践行文物保护的整体性、系统性观念,致力于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2.研行黄河:解码三黄文脉,践行生态保护
文化保护与生态保护密切相关,在深耕洛阳历史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团队进一步拓展实践维度,积极响应号召,奔赴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开展实践活动。
在2019年视察过的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临河广场,团队成员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角度,在现有解说牌基础上向景区建议补充 “三黄” 文化互动图谱,以图文形式标注黄河流域文明与黄土生态、炎黄文化的关联节点,助力游客理解黄河文化。在炎黄广场,面对 106 米高的炎黄二帝巨塑,团队成员从文化创意与品牌传播角度出发,共同梳理巨塑承载的民族精神符号,讨论将其融入黄河地质元素,以设计出更多“文化 + 生态”文创产品的可行性。
黄河地质博物馆内展示了黄河泥沙成分分析数据,揭示出不同河段泥沙中有机质、矿物质含量的差异。团队成员了解到,其下游泥沙富含钾、磷元素,可将其用于改良盐碱地,既能减少河道淤积,又能提升耕地质量,践行 “变废为宝” 的资源保护理念。同时,团队成员表示,泥沙改良后的盐碱地可以与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相结合,通过制定科学的种植方案和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团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服务: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助力文创产品开发,协助文旅从业者打造地域特色产品;面向社区公众普及古树科学养护知识、水质监测、垃圾清理等环保常识,强化生态保护意识;组织中小学生参与忠义文化体验活动、黄河文化讲堂等研学活动,提升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团队成员将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持续发挥专业优势,围绕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融合痛点探索新路径,为区域文化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改善注入青春动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