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承载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呼唤着新时代青年主动担当、挺膺作为。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切实锤炼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江苏大学能源研究院研究生会“赋能乡村・心系基层”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8月6日至10日,跨越千里奔赴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上北泉村,开启了一场扎根乡土、服务民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之旅。团队以“政策调研—精准帮扶—问题反馈”为核心主线,深入基层一线察实情、解民忧、促发展,既调研精准扶贫政策落地成效,又开展暖心民生服务,全力搭建起高校智慧与乡村需求无缝对接的桥梁,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绚丽绽放。
图1 上北泉村党群服务中心 团队成员刘璇 摄
调研勘探实情,助力政策落地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上北泉村村委会支持下,实践团队摒弃“走马观花”,以“解剖麻雀”的细致,通过“座谈访谈+入户走访+实地考察”三维模式,全面了解村庄在产业扶持、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改善等领域的政策执行情况。
团队成员带着调研问卷与提纲走进脱贫户及困难家庭,在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倾听村民心声,梳理出产业单一、集体经济规模小、医疗报销流程复杂、特殊群体关怀不足等痛点问题。
图2 团队成员调研困难家庭 团队成员朱啸 摄
图3 团队成员了解农田情况 团队成员江雨擎 摄
队员们白天奔走记录,夜晚梳理分析,将碎片化民情系统化,最终形成近万字的《上北泉村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报告既呈现政策落地成效,也指出产业、医疗、民生关怀等领域短板,提出“发展农光互补特色产业”“简化医保报销线上流程”“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等建议,为村庄优化发展路径提供扎实依据。
精准帮扶暖人心,服务基层显担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团队秉持“民有所需,我有所应”,将“精准帮扶”落到实处,用暖心实事传递政策温度。
为破解村民“懂不全、用不好”惠民政策的难题,团队将医保缴费、养老保险领取、教育补贴申请等政策整理成“明白纸”,分组入户用“家常话”讲解政策细节,确保村民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图4 团队成员抄写惠民政策 团队成员罗茜 摄
针对村里孤寡老人较多的情况,团队组织“夕阳关爱”行动:购置防暑药品与常用物资送到老人家中,帮老人打扫庭院、整理杂物;手把手教老人用智能手机连接WiFi、视频通话,完成社保资格认证、查询医保缴费记录,切实解决老人生活难题,提升基层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
图5 团队成员分发物资 团队成员刘璇 摄
图6 团队成员帮助老人操作手机 团队成员罗茜 摄
共建长效机制,赓续青春力量
“一次实践易,长久帮扶难。”为让高校资源持续赋能乡村,实践尾声,团队与村委会干部进行总结座谈会,双方就共建“高校—乡村”长效联系机制达成共识: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开通“远程咨询”通道,线上提供产业指导、政策解读,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图7 团队成员为村干部讲解调研报告 团队成员朱啸 摄
此次灵丘之行,不仅锤炼了队员的调研与沟通能力,更带来深刻的思想洗礼。大家表示,将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基层的行动,既做乡村振兴的“见证者”,更做“参与者”“建设者”,用青春智慧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