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语润竹山・文兴竹韵”推普实践团走进自治区东兴市竹山村,成功开展了一堂“行走在边疆线上的思政课”。本次活动依托新媒体平台,通过抖音同步直播,实现了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吸引了大量实地游客驻足参与与线上观众踊跃观看,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与社会反响。
思政课伊始,实践团成员陈楠淑以标准流畅的普通话系统介绍了东兴市竹山村的地理人文特色,为本堂思政课奠定了“语言与思政相融”的基调。作为“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起点”与“陆地边界线零公里起点”的地理交汇地,竹山村不仅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更承载着多民族共居、文化交融的深厚底蕴。聚居于此的汉、壮、京、瑶等民族共同守护着大清国一号界碑、竹山古街等历史遗存,这些文化符号既是边疆记忆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
课程以“行走在边境线上的思政课”为主线,沿边境线依次深入大清国一号界碑、219国道零公里起点及山海相连广场三大标志性地标,实现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土认知到民族认同的逻辑递进。在界碑前,实践团成员张卓禧以国家通用语言清晰阐释其历史由来与领土意义,通过戍边事迹和红色故事,将“国土神圣”与“民族团结”的理念深度融合,强化语言背后的政治与情感内涵。
课程终站设于山海相连广场,团队以山海相连广场中央高35米的“兴”字雕塑为视觉支点,诠释其象征中越友谊与东兴发展的设计寓意,并借普通话宣讲巧妙链接文旅推广与乡村振兴实践。全程以标准语汇传递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集体记忆,将推普工作融入边疆建设、文化传承与爱国教育之中,真正实现以言促信、以文固边、以教凝心,彰显语言文字在服务国家战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纽带作用。
(图为推普实践团在山海相连广场合照)
本次活动以“行走在边疆线上的思政课”为契机,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与边疆地区文化传播紧密结合,通过语言服务、口语表达与文本实践增强沟通效能与文化认同。这一实践不仅探索了语言文字在边疆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也展现了语言作为载体在促进跨区域交流、传承地域文化中的桥梁作用,为拓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实践与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了新样本。
下一步,广西师范大学“语润竹山·文兴竹韵”推普实践团将依托高校语言文化资源和人才培养优势,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载体,传递红色基因,推动普通话推广与文化传承、文旅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在服务社会、文化传播与创新中的桥梁作用,为竹山村乡村振兴注入语言文化动力;借助高校教育科研力量,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纽带作用,切实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转化为服务边疆建设、凝聚民族共识的务实行动,体现高校在促进民族团结、服务国家战略中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文/韦彭钦、赵芝仪、曹婉婷、陈楠淑、张卓禧、何梓萌、李玉玲、李泓颖、王涵、黄苑娇、黄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