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挽发髻,三把银簪如剑般交叉插入,刀刃向外,这并非古装剧场景,而是福州女子传统发饰——三条簪的独特妆束,一种既俊俏又勇健的“上头”美学。
01 历史渊源,刀簪传奇
三条簪,又称“三把刀”,是福建福州特有的传统女性发饰。它由三条扁平如剑的银簪组成,佩戴时主簪刀刃向下,左右副簪交叉,刀刃向外。
关于其起源,有两种主要说法。一说可追溯至1700多年前的西晋时期,由晋朝妇女“五兵佩”的习俗演化而来,随“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传入福建。
另一说则认为三条簪诞生于明清时期,明代嘉靖年间倭寇作乱时,福州妇女为防身御敌,便将刀剑做成发饰,以长发作鞘,簪刀而行,以便随时抽刀刺敌。
02 技艺特色,寓意深远
三条簪不仅造型独特,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三把簪分别代表着“一把为国,一把为家,一把为己”的深刻内涵。
中间的主簪象征个人坚毅勇敢的品格;左边的簪代表保家,彰显刚毅中对家人的温柔;右边的簪象征卫国,在战乱年代抵御外敌。三簪合一,体现了福州女子刚柔并济的特质。
制作工艺上,传统的三条簪为银质,扁平如剑,剑柄呈上大下小的圆柱形,顶端较尖,后来演变得有些像未开放的花蕾。剑身镂刻着简单的花蔓花纹,在阳光下银光闪闪,亮丽逼人。
03 沉寂与复兴,非遗新生
汉服妆造师黄秋辉和她的团队花费近4年时间,翻阅资料、收集民间散落的古董三条簪,成功复刻了三簪和相关妆造。
她们的努力使三条簪以“福州传统妆束技艺”于2024年6月成功列入福州鼓楼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后在11月入选福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04 文化符号,当代焕新
三条簪的复兴不止步于复刻,更注重创新应用。
在文创融合方面,三条簪与脱胎漆器、茉莉花、牛角梳等福州特色文化元素相融合,开发出多种文创产品。杯垫、尺子、书签、徽章、鼠标垫、明信片等文创好物,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
在文旅体验方面,福州在三坊七巷、南公河口、中国船政文化城等景区设立了20余个三条簪妆造体验项目,提供选服装、做妆造、拍写真、逛景区的“一条龙”服务。
在舞台艺术方面,三条簪登上《最忆船政》多维体验剧和《雀起无声》浸入式戏剧的舞台,通过艺术表演展现福州女子的巾帼形象。
05 全球传播,文化自信
三条簪不仅风靡全国,更走向世界。视频博主将三条簪带到英国伦敦,在大本钟、伦敦之眼旁展示这种神秘的东方妆造,引得往来行人频频回望相询。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47个城市推出三条簪妆造体验,从福建省内的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到省外的江苏苏州、浙江杭州、海南三亚、云南大理等城市,都能见到三条簪的身影。
抖音平台发布的《2025非遗数据报告》将三条簪列入“最受欢迎的非遗体验项目”,相关视频的播放量超过3.5亿次,显示出这一传统非遗的惊人魅力。
去年国庆假期,福州累计接待游客731.03万人次,其中不少人是慕“三条簪”之名而来。在南公园万寿桥边,姑娘们倚着桥栏自拍,身影与老照片里百年前头戴三条簪、手握竹扁担的福州女性重叠。
不同非遗技艺的融合,使三条簪从材质、色泽、花纹等方面实现突破,从而具备不同的质感,可以更好兼容现代穿搭,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供稿人:陈柔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