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锦华章:千年瑰宝的荣光与使命
煌煌丝府耀金玉,灼灼云锦辉宝珠。南京云锦在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贡品,寸锦寸金,其华贵典雅的纹饰、灿若云霞的色彩与鬼斧神工的织造技艺,交织成独步天下的“锦中之冠”。如今,南京云锦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繁复精妙的制作工艺,仍在匠人代代相传的坚守中传承不息。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荣光,待今人续写华章。
二、行前砺剑:厚积薄发探真知
为探寻千年云锦的传承与创新之路,暑假期间,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锦新织·创艺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南京云锦,旨在厘清这项瑰宝从元代皇家御用贡品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脉络,并探寻其在当代焕发新生的有效路径。
行前,团队精心设计了线上问卷与访谈提纲,旨在多维度、分层级地探知公众对南京云锦的认知基础、兴趣焦点、以及对传承创新的未来期待,为后续实践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洞察依据。
为了高效、广泛地捕捉社会大众对南京云锦的整体印象和基础认知,团队设计并投放了结构化的线上问卷“云锦新织,创艺未来——传统文化与创新设计的融合探索调查”。问卷内容经过精心编排,主要涵盖“基本信息、文化认知与态度、创新需求与建议”几个关键维度,旨在量化公众认知的广度与深度,识别普遍的兴趣点与知识盲区,并了解其信息接触习惯,为制定更接地气、更具吸引力的云锦传承、传播与创新策略提供宝贵的群众声音。问卷通过专业的在线平台发布,并利用社交媒体、相关文化社群、合作单位等多渠道进行推广,力求覆盖尽可能多样化的公众群体,以绘制一幅相对全面的“公众认知地图”。
为了弥补问卷在探索深度和情境理解上的局限,团队成员制定了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访谈对象聚焦于与云锦关联更紧密或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如:传统文化爱好者、艺术学院师生、教育工作者、南京本地居民等。访谈的核心目标为深入探索个体与云锦的真实连接点,包括受访者对云锦价值的独特认知、对云锦传承现状的切身观察以及对未来继承发展路径的具体想法,从而获取关于南京云锦传承之路更鲜活、更深层的洞察。
图 1访谈提纲设计
图 2访谈照片
同时,团队创建专属社交媒体账号,旨在记录实践过程并积蓄云端传播力量,为深度探访奠定扎实基础。
图 3社交媒体账号
三、经天纬地:匠心织就的默契对话
为了更全面地认识云锦的艺术价值、历史地位及传承现状,怀揣着前期调研的初步认知与疑问,团队成员踏入南京云锦博物馆,开启与千年瑰宝的面对面对话。
图 4实践团成员在云锦博物馆前
在对展品陈列区的考察中,团队成员重点观察了云锦的色彩与纹样特征。现场所见,云锦色泽丰富、搭配协调,赤橙青蓝等色彩搭配遵循古法色谱;龙凤呈祥、宝相缠枝等经典纹样构图严谨、寓意深远。团队成员主动向工作人员询问了特定纹样的历史渊源和应用场景,探讨传统元素融入当代生活的新可能,并记录下可用于文创设计的经典纹样与特色花纹,为后续元素提炼和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
图 5部分云锦展品陈列
与此同时,团队成员对博物馆内的云锦文创展区进行探访。从浸润现代审美的书签、丝巾,到与服饰、家居领域跨界联袂的创新设计,这些将传统纹样与当代生活场景巧妙融合的文创产品,让队员们真切看到了云锦在年轻群体中“破圈”的蓬勃生机。通过工作人员的深入讲解,团队成员不仅端详了文创产品的外在形态,更深刻理解了“让非遗活在当下”的设计理念,对云锦文创的创新路径有了具象而清晰的认知。
图 6团队成员参观云锦文创展区
四、锦绣新程:续写千年技艺的时代华章
此番实践,不仅让团队成员得以直观了解了云锦的“前世今生”,更在传统工艺精粹与当代创新活力的碰撞激荡中,为团队成员在后续探索云锦的传承路径积累宝贵素材。团队成员在未来的实践中也将立足专业所长,从多元视角出发,为云锦的年轻化表达,构思更具实践性的方案,助力这项承载千年的璀璨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加鲜活夺目的光彩。
来源|“云锦新织·创艺未来”团队
文案 | “云锦新织·创艺未来”团队
图片|“云锦新织·创艺未来”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