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已全面进入主汛期,暴雨、洪水等灾害性天气频发,防汛形势严峻复杂。乡镇作为防汛救灾的“最后一公里”,是守护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面对汛期“大考”,唯有以“汛”为令、向险而行,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把责任压得更实、把措施落得更细,才能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基层防汛“安全堤”。
树牢底线思维,绷紧防汛“思想弦”。“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防汛救灾的成效,首先取决于思想认识的深度。部分乡镇干部存在“汛期年年有、未必今年重”的麻痹心态,或是“等雨来再动手”的被动思想。乡镇干部必须摒弃侥幸心理,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压实防汛责任,织密安全“责任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防汛责任能否落地,直接关系到防汛工作的成败。部分乡镇存在“责任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虚浮现象,或是“齐抓共管”变成“无人专管”的推诿问题。要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建立“清单式管理、销号制落实”机制,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严肃追责,让“责任链条”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确保防汛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督。
紧盯重点环节,筑牢防汛“防火墙”。“堤溃蚁穴,气泄针芒。”乡镇防汛点多、线长、面广,必须聚焦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下功夫。对“高危区域”,要实行常态化监测,发现隐患立即整改。对“弱势群体”,要建立“一人一档”帮扶台账,确保妥善照顾。对群众防汛意识薄弱的问题,要加强对群众的防汛宣传教育,普及避险知识和自救技能,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形成全民参与防汛的良好氛围。
提升应急能力,打造抢险“先锋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应急处置能力的强弱,决定了防汛救灾的效率与成效。部分乡镇存在应急队伍“纸上编建”、物资储备“过期失效”、预案演练“走过场”等问题。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吸纳党员干部、退伍军人、志愿者等组建专业抢险队伍,定期开展实战训练,提升协同作战能力。要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原则,储备应急物资,定期检查更新,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要完善应急预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预案,确保一旦发生汛情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应对。
防汛救灾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来不得丝毫懈怠。乡镇党员干部要以“汛”为令,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信念,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措施落到实处,筑牢防汛“安全堤”,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让党旗在防汛救灾一线高高飘扬 。(井冈山市古城镇:林勇辉)